【教育强国】弘扬中华德性文化传统 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2023-07-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要从源远流长的德性文化历史中,认识古代中国,进而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积淀。立足中华优秀德性传统,构建新时代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育人、育才规格,强化德性文化的时代价值,是筑牢中华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长城的现实需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紧密相连,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以中华德性文化为基础,科学理性地处理教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此,回望中华德性文化之传统,汇聚现代社会之精神,形塑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图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情境,形成本土化的教育思想,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笃定中华德性文化新航向

  立德树人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指南。德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德性驱动个体社会化,能够彰显德性的社会价值与教育基础,构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文化基石。以立德为根本灵魂,以树人为核心指针,正迎合了中华优秀德性文化的精神实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由此可见,立德被视为古人修行的最高境界。以德化人,以德教人,将德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内外兼修,方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化及濡染,其中,以德性教化为主旨的文化传统,依然能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文化动能及精神动力。

  我国古代社会崇尚“德性”,将个人修养与政治发展相结合,实现德政或仁政,企图构建家国天下的宏大体系,最终酝酿德性文化为本的社会价值观。中华德性文化侧重于个体修养,德性是人之存在的根本,只有实现个人的修身,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德性养成的个体社会化价值。德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个体修为追求一种神圣的圣人或君子形象及理想人格。“德性可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教育假设、普遍法则。德性在形塑人之品性时,实现了个人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自由发展。“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是人之天性,是个体行于社会的自然法则,同时更是教与学发生的自然规律,以德性而成“人师”,实现“不教之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视为现代教育者人格修养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只有教育者德高望重,才能以德性教化人。

树立德性为首的教育理念,厘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标尺

  德性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演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要坚守新的文化使命,开创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促进文化繁荣与创新。以德为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针,建设教育强国必定以教育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发展,通过德性之力,焕发教育的个体功能,以期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目标。此外,盘活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德性为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必须彰显德性文化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基础教育的基本育人功能,强化高等教育的根本育才价值,刺激学生崇尚科学、探秘未来的动机,培养创新性思维、创造性能力,能够有效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转化为人文性价值。

  因此,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引下,德性伦理的再度唤醒,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以德立国、以德施教、以德育人,以此融合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三大战略,发挥德性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能动性的倍增效应。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应成为简单的口号,而要注重以德为首的根本精神指引,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命线,打造个体发展、社会需求与国家战略相融合的教育体系。以德性文化为基点,借力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合力,比如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变革驱动作用,以此生成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化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积极影响,以此促成人类教育共同体。

建构德性伦理的知识体系,发展现代教育文明新形态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之维,立足中国大地,将教育学扎根于教育实践中,挖掘其学科内涵、本质、特征、要素、命题、概念等知识体系,建构教育学知识再生产机制,融汇中西教育之长,兼采古今文化传统之本,孕育中国化的教育学。反思我国教育学发展历史,研习不同发展阶段遭遇的机遇与挑战,立定教育学立场,发掘教育学的学科逻辑、知识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逐步化解时代之难、学科之问,焕发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德性文化之源。我国德性伦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兼糅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德性符号、专业话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目标,吸收德性文化传统与现代资源,创新德性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组织体系,将德性伦理文化贯彻于教育学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根,“圣贤之道”是古文明长久发展的灵魂,以高尚的人格追求与理想为标杆,建构文明演进中的人类形象,彰显了新时代人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赓续了中华文明的教育基质。中国式现代化为塑造现代教育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其中,德性文化是现代教育文明深化拓展的精神源泉。现代教育文明强调人之本身,人的价值受到当前教育的着重关注,人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沿袭圣贤德性,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性文化根脉,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发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现代教育文明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德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等特质渗透于德性文化之中,并以德性文化为基准,揭示现代教育文明的文化命脉、价值所在,最终推动中国式现代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根本上就是实现人及社会的文明,因此,以德性文化促进教育文明现代化,不断追求个体修养与社会所向的圣贤之道。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机制及策略研究”(22BYZY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