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极不平凡的成就和伟大变革,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举旗定向,凝心聚力,在全国高校广大师生中引发广泛热议和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而言,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向着纵深方向发展,迫切需要广大高校进一步结合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各项建设实际,结合人才培养和成长成才规律,加快转型发展,从追求数量规模增长向着质量内涵发展转变;优化办学结构、合理控制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质量水平,推动城乡和区域均衡协调健康持续发展;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治理参与能力等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包括“招生考试、人才选拔遴选、培养,评价考核、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在内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高校从服务意识与理念、服务定位与领域、服务方式和方法、服务能力和水平、服务质量与品质等维度来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强化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更好赋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与理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坚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高等教育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当作办学的指挥棒和根本价值遵循。“有为才有位”,放眼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无不是在服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也一定是在教育教学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供给的教育。因此,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尽快走出当前对高质量发展概念、定义的“泛泛解读模式”,要紧密结合教育发展以及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要求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寻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当前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迫切需要包括广大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深入回答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规模与结构问题、速度与质量问题、公平与效益问题、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技术理性问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境界。
具体而言,高校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大势,科学把握当前包括高等教育系统在内的社会发展与改革各方面所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具体到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着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受阻和放缓,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调、供需不平衡,国际政治霸权带来的逆国际化和逆全球化的潮流等问题,这一系列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都需要高等教育系统做出正确应对,妥善处理和科学理性决策,发挥党领导下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势,积极应对这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风险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矛盾,高等教育系统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清醒和宁心静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质量管理,提升服务本领,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策略、科学的规划,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内在和外在客观规律,通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把我们国家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高等教育办好,把高校的学科专业建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精准聚焦服务定位与领域,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结合高校人力智力以及学科资源优势实际,自觉融入社会发展与改革的洪流,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精尖的科学研究、高站位的理论水平、高水平的治理能力积极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与改革各项实践中。对于高校教育研究工作者而言,更要扎根学校和区域发展,做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积极投身到学校发展与改革实践中去,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去汲取营养。学科的发展、学者的研究、人才的培养,这一切都要深深扎根于学校这片沃土,扎根于学校发展与改革实践过程中。从服务学校层面而言,教育科研工作者们要着眼于学校发展未来规划总体方向,着眼于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着眼于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着眼于解决学校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难点、重点、焦点等问题,改变研究工作思路和研究范式,要强化院校自身研究,强化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管理者群体的研究,从原来研究中“目中无人”的状态向着“人本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发展导向、服务导向”这些方面尽快转型。始终牢记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根基在于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实践是高等教育研究源源不断的活水。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和纵深发展,带来了包括高等教育的入学人口特征、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质量与公平、数量规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学科发展与教育服务能力等一系列关系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积极思考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变化,更好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学校及学科发展的战略需求,科学理性地看待包括学校及学科评估排名、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建设与调整、学科点的撤并与归属等问题。
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伟大战略,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这为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平台。随着大学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和区域社会的互动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常态化趋势。这就要求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一定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句,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从书本和文献旧纸堆中抬起头,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更不做“寻章摘句老雕虫,文章写得假大空”的空谈者,而是要用心去聆听社会的要求,去深入了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去研究高等教育如何赋能社会发展、高校如何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等深层次问题。
优化服务方式与方法,成为国家各条建设战线的领队者、领军者
从远离社会中心“高冷范”的象牙塔,逐渐转型为走进社会舞台中央的领唱者、领舞者,成为国家各条建设战线的领队者、领军者,让高校的高深理论、高精尖技术从“大门不出二门不睬”、“养在深闺无人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车间、走向乡村社区、走向人民群众,降低身板,弯得下腰,俯得下身,脚底板上沾得了泥土气息、手上长得起厚厚的茧子,衣服上沾满人民群众的烟火气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使人民群众听得懂高深的理论研究,让工厂企业用人单位感受得到高精尖技术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指导和帮助,让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感受到政策和法治的雨露。具体而言,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高校要从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以及招生就业等过程环节着手,蹄疾步稳推进高等教育整体改革,从回答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容实质、精神内涵、具体举措等各个层面,深入思考如何扎实推进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广大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集体参与到高校综合改革进程中来,保障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和参与权力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一定是“奋发才有为,有为才有位”。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一定要认真思考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实践洪流中获得自身发展。用实际服务能力来获得发展空间、获取发展资源、赢得发展机遇。因此,需要高校把实施扩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迫切的需求实际,同深化高等教育系统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服务、科学研究创新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高等教育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高等教育内部治理、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评价考核体系,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系统全过程、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包括企业用人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间的“产学研”供需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均衡优质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系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政建言等各项服务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创新重要阵地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高校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例,要在高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发挥广大高校自身学科专业齐全、教学科研平台齐备、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人力智力和平台等方面突出优势,从教育培训、专利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生产技术换代、医疗服务等方面,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追求的呼声,能够让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听得着、看得见、摸得着、抓得准,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好工会、乡村振兴战略办公室等机构和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扮演高校和区域供需信息的协调者、沟通者的“月老”角色,牵线搭桥,组织联络,协调技术专家、生产农户等相关方,实现教育兴农、科技富农,医疗强农、消费助农,助力和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区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着力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深入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回应国家和地区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要求。今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作为“十四五”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家推出了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为我们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研究主题,譬如,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布局调整、学校各项中心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学校和学院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释放并激发高校教师创新活力等一系列重大主题,都值得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入思考,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回顾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今后一段时间广大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很重。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和行动指南,积极关注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科学和高质量发展,为所在高校和所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切实发挥好智库和智囊作用,融入到学校发展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育评价改革、人才培养、课程专业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去,做学校发展与改革的理论研究者与思考者、发展规划的谋划者与设计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要紧紧抓住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用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认同不认同作为检验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试金石”,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当前和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积极转换发展思路,抓住学科建设和发展机遇,在国家大力提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学科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到学校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中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学科思维和学术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道路上,实现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获得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用教育现代化赋能国家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教育系统要紧密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和深化高校内部综合改革,着力思考和加快谋划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而有效赋能国家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奋斗蓝图,需要包括高校广大师生携手并肩、勠力同心,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本文系吉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