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情实意”筑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之基

2025-0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程中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更是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推动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庄严使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鲜明主题。然而,由于当前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教育环境也随之变得错综复杂,部分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形式化、内容空洞等问题。面对困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秉持“真情实意”不断深化。

  求真:夯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真理基石

  真理论: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引导受教育者掌握其立场、观点与方法,领悟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从理论高度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魂育人,引导受教育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将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之上。

  真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真实可靠的历史与客观存在的现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为营造所谓的氛围、渲染特定的情感而采用编造的故事、断章取义的内容。一方面,教育内容要梳理正史脉络,将真实史料融入课程,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纠正网络虚假信息带来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展现当下真实国情,既要全面展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也要讲明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促使受教育者对国家的认识客观全面,避免盲目自大或自卑,从而以理性的态度投入到爱国行动中。

  真本领: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具有坚定地政治立场和过硬的政治素养,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能够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其次,教育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善于优化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跨学科协同工作。再次,教育者还需具备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受教育者的时代特征,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更具时代气息。

  融情: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共鸣

  与历史融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历史教育,挖掘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元素。通过丰富的现代化载体,使受教育者即使远离历史,仍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受教育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通过“四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明晰历史脉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使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

  与时代融情: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立足时代大局,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看清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有效激发其时代责任感。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帮助受教育者找准社会定位,明确社会角色,发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爱国担当,更加主动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与未来融情:当代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贡献者。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把个体小我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大我中去,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的未来融为一体,忠于职守,勇于担责,自觉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务实: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成效

  融入实践: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打破只停留在口号上的形式主义,通过多样化实践,将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

  破除单一的理论灌输,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动性。通过符合青年心理需求且时代性、鲜活性较强的教育形式,譬如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多样化平台,更加注重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交流,把握其思想动态,关注情感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更有针对性的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破除形式主义的课程实践,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利用现代科技,灵活运用VR、AR等技术,使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从“听—看—感—悟”的全方位体验,强化情感体验,增强受教育者对理论的认同;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实体基地的特色优势激发爱国情感,释放爱国正能量;及时把握好重大节日、庆典、纪念日等契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全社会爱国主义氛围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提升实效: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估机制是确保其有效性的关键,它不仅是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优化高校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

  坚持科学的评估机制,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设置评价指标,构建合理的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运用严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如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与案例分析等方法,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摆脱主观随意性;

  坚持全面的评估机制,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全方位、多维度考量。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情感认同与行为实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考核评估,全面了解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避免评价的片面性,立体呈现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素养;

  坚持动态的评估机制,使教育紧跟时代发展。依据受教育者成长阶段与时代变化,灵活调整评估标准与重点。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实时追踪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教育策略,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契合个体需求与时代脉搏。

  深意:挖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

  培养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层面提出了对时代新人的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锤炼过硬本领,增强个人能力,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化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导青年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实现中国梦。

  应对时代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下,外来文化与价值观对我国青年一代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面对这一形势,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积极应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意识形态教育,抵御不良思想侵蚀,坚守爱国精神阵地守护国家安全。同时,积极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导青年一代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又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助力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教育以爱国主义为引领,培育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以饱满的爱国情感,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奉献,勇于担当,汇聚起广阔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各领域发展,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共同铸就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

  进入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两个大局”,持续深入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充分把握教育契机,丰富教育载体,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真正回答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积极应对时代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