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彰显了教育现代化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通过教育现代化推进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使命。要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基于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通过大学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进行多维度的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围绕课堂教学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
教育理念现代化。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学科意识。实践证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定位是“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转型的先导。可以说,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比如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实践创新人才的培育应在淡化专业观念的基础上,强化其创新实践能力等。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国大学教学应秉承学科意识和理念,从专业所属的学科视角去讲授和分析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相应专业和学科的思维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和思维去分析社会现象及问题,强化学生的学科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凸现学生的综合意识、批判意识和整体意识。二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科学把握课程关系,明确课程定位。在大学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每一门课程的设置与讲授,都应反映相应的专业和学科属性,在把握课程关系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这是实现课程育人的根本所在。一般说来,任何专业课程教学都要基于一定的学科视角,在科学把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明确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教师在讲授某一门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要基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及相关知识点的生动讲授,适当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彰显学者们的不同认识视角,从而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对知识进行批判性吸收,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教学内容现代化。基于教学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合理而科学的课程结构及体系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基于高等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和高校内涵式改革创新的现实背景,构建合理而科学的现代化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很有必要。根据这种认识和判断,大学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就要围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及体系。同时,课程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因而,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中心,其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课程内容的精选,既要保证其学科特性,又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以促使学生在掌握社会问题、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科学的价值观。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指的是要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来把握并整理教材内容,适时并恰当地革新教学内容,在讲课过程中逐步渗透自己的认识和学术见解,从而超越并更新教材的内容。除了教材内容外,在教学中还应补充和更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当然,作为教师,除了熟悉本门课程的内容之外,还应掌握相关课程的结构及其内容,以便从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来把握并优化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教学,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从而真正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方法现代化。基于“学生中心、成果导向与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有效革新,完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在大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协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适时变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立体性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启发式(基于多媒体教学、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等相结合的原则,有效实施综合的启发方法)、发现式与归纳总结式”等创造性的立体教学方法,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导转移到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是大学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其次,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还要秉承“学生中心”理念,积极践行学生“参与式、讨论式与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多元情景教学”等过程中,真正体现“成果导向”的教学原则。再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积极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把课外实践、论文和调查报告(包括读书报告)撰写、口试及平时作业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评定,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大学教学改革既是一个多维的实践创新和持续性改进过程,也是新时代高校及其教师应积极关注和探索的新课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要真正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秉承现代教育理念,在把握课程性质和定位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公正客观地进行课程考核和评价。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体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育高质量的人才。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