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既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由之路。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育才,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育大量“有文化、爱农村、懂农业、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供需错位、经验不足、保障不力”等因素影响,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还面临着“对象不精准、主体不多元、内容不多维、方式不精细、质量难保证”等难题。为此,我们必须围绕培育谁、谁来培育、培育什么、怎么培育、培育质量如何保障等问题,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改革,切实筑牢农业强国人才根基。
锚定多类群体,分类培育
培育高素质农民需广泛锚定多类群体,不断壮大强国生力军。一是培育高素质生产型农民。重点针对留守低龄老人、返乡农民工、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主等群体,提升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能力,造就一批懂农业、敢创业、促共富的产业振兴先导者。二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服务型农民。重点针对农技服务人员、涉农大中专毕业生、技术性退伍军人、农业企业雇佣工人、传统手艺能工巧匠等群体,提升其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商业能力,造就一批有匠心、精技术、善经营的生产服务引领者。三是培育高素质经营管理型农民。重点针对返乡大学生、青年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下乡创业者等群体,提升其推动农业组织变革的经营管理能力,造就一批有胆识、能革新、会统筹的农业管理变革者。四是培育高素质社会治理型农民。重点针对村委自治人员、乡村代课教师、返乡能人、大学生本土人才等群体,提升其推动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治理能力,造就一批有文化、甘奉献、爱农村的基层治理笃行者。在现实中,各地已经先行先试,不断具化培育对象。例如,陕西凤翔锁定返乡、在乡、下乡三类人群,精细培育“产业排头兵、经营带头人、振兴领头雁、电商领跑者、双创带头人、工匠工艺传承人”六类高素质农民;江苏昆山依照专业型、素能型、竞技型、典范型、实战型等十种类型精准刻画高素质农民,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培育路径。
聚合多元主体,协作培育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整合产教政企育人优势,形成多主体联动育人生态。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农民诉求、乡村需求、国家要求,精准定位培育目标,做好培育方向引导;统整财政转移、政策扶持、制度配套、服务购买等方式,做好培育政策引导;依据农业产业分类、乡村社会分工、农民职业分化等标准,做好培育方案引导;通过资质审查、质量管控、风险监测、效果评估等方式,做好培育过程引导。二是提升机构教导作用。完善遴选标准、优选培育机构、明确任务职责、制定质量要求,严管机构资质;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阵地作用,以集中学、分组研、现场练等方式,推进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保障培育效果;整合学界农界政界商界资源,用好市县镇村四级农业服务机构,配齐配足配强配优师资,优化师资供给;创新培育方式,运用远程网络、农闲集中、送教下乡、学分积分等途径,灵活开展分类型、分产业、分层次、分时段培训,解决工学矛盾,确保精准可行。三是强化企业主导作用。农业园区要加大投入,建设现代化培育场所,利用VR和AR等数字技术,搭建沉浸式培育场景,提升培育情境性;龙头企业要牵头创建农创空间、种养循环、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直播带货等现代农业实习实训项目,提升培育针对性;涉农工商资本要积极推进休闲农业、认养农业、工厂农业、碳汇农业、订单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定期举办专项培训,就地解决农民就业,提升培育实效性。
聚焦高质高标,定制内容
高素质农民培育菜单设计要围绕“高”字展开。一是思想水平高。以田间党课为抓手,开展国家战略、三农政策、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三风三治等内容培训,提升其政治站位;开发乡村礼堂、农耕博物馆、农家书屋等乡土教育资源,激发其爱乡情怀;借助院坝会议、小院舞台、村歌村晚传播社会新风尚,提升其道德素养。二是生产技术高。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大豆油料生产,开展播种施肥、防灾减损、病虫防治、收储保存等全生产周期技术培训;围绕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开展品质监测、检疫防疫、生态健康等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围绕藏粮于地,加大农田管护、土壤监测、休耕轮作、用药配肥等土地管理培训;围绕藏粮于技,加大品种选育、农机操作、机械维修、水利灌溉等农业技术培训。三是管理能力高。以集约高效为标尺,重点开展观光农业、农耕乐园、现代农场、乡野民宿、共享农庄等项目管理培训,提升现代农业项目运营能力;以乡村善治为目标,开设普法、婚育、环保、健康等教育,提升自治能力、法治水平、德治情操,维护乡村社会公序良俗。四是商业智慧高。开设商业伦理、职业道德、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资本运营、供应链管理等课程,提升市场运营能力;增设视频制作、带货话术、网店经营、爆品打造、流量获取等互联网内容,积极培育乡村电商带头人、农民网红主播,催生乡村新业态。
围绕能力提升,推进三大融合
在互联互通新时代,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方式需要推进三大融合。一是推行“专创”融合。以乡村创业号召为指引,整合榜样引领、政策宣讲、项目示范、朋辈带动等方式,将生产技能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有“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新品质”的高素质农民,以创业助推产业并带动就业;以乡村创业生态为基础,整合农业创业园区、涉农众创空间、农业科技小院等平台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平台项目相结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和生产技能大赛等,以赛促育,提高其机会识别、团队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控等实操能力。二是推动“产教”融合。联合龙头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农户家庭等利益相关者组成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支撑培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整合农业全产业链条上下游培育资源,以延链补链固链强链为目标,分类培育不同职业类型高素质农民,优化人才供给,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数教”融合。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技术支撑,建好云端、手机端两所学校,加快教育资源即时送达,增强培育便捷性;打造高素质农民专业教学数字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项目,做大做强数字化教育共享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创共享,增强培育普惠性。
完善三个机制,保障培育效果
高素质农民培育要获得最大最佳效果,还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政策激励机制。制定高素质农民在土地流转、项目申请、信贷保险、技术扶持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加大该群体在规模种植、返乡创业、农机购置、绿色生产等事项上的补贴力度,提升其参训积极性;发挥专项补贴、减免税收、金融信贷等物质激励和头雁效应、社会责任、评优评先等精神激励的作用,有效引导各主体参与培育。二是运行管理机制。理顺省市县镇村“五级治理”,优化权责利匹配,明确各级培育责任要求,确保培育有效有序运行;推进合作社+供销社+农信社+乡村社“四社联动”,形成强有力的运行保障;构建算法+算力+算据的“智慧治理平台”,确保决策科学、流程优化、动态监测、开放共享。三是监督评价机制。加大公开招标、资格审查、公示验收等资质审查力度,确保培育机构规范运营,建立由农业和教育主管部门、农民培育机构、农业企业、用人单位、农民群体等组成的全员化监督评价主体;完善培育质量、就创业率、社会口碑等全方位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从招生到培训再到就业的全过程评价流程,全覆盖地建好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防护体系。
(作者:金绍荣,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丁红连,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