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评价

——《回归“本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研究》读后

2025-11-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背景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改革重点。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宫珂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聚焦高校教师评价,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发文,其所著的《回归“本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研究》(以下简称《回归》)一书,直击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核心矛盾——教师评价体系滞后问题,以系统性研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建设提供了理论突破。
  一、锚定真问题:诊断评价制度结构性矛盾
  《回归》通过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揭示教师评价从行政任命制到绩效考核的演进逻辑。研究指出: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战略地位提升,但评价政策供给不足、导向偏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应用”的评价倾向,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受限与人才培养目标错位的双重困境。
  二、构建真方法:混合研究范式突破学科局限
  著作创新采用定量与定性循环验证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对N高校的大样本问卷调查(覆盖不同学科/职称/岗位教师群体),量化呈现评价现状;结合深度访谈获取教师主体认知的质性数据。该方法既保证实证广度,又通过典型院校案例深挖制度运行机理,为问题诊断提供多维证据链。
  三、剖析真症结:解构评价异化的制度根源
  研究发现评价体系存在四大深层矛盾:行政权力干预导致的学术理念扭曲、科研导向引发的工作重心失衡、“学用割裂”造成的培养目标偏离、程序缺失影响的评价公正性。作者从结构论、系统论、权变论三维度,揭示问题形成的制度动力学机制。
  四、提出真路径:“本真”评价模型的重构逻辑
  作者在《回归》一书中提出了“回归本真”的评价改革路径,强调教师评价应超越管理工具的功能,回归到教师发展的本质。这包括在评价目标上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在实施路径上倡导包容性评价以构建多元化体系,在保障机制上从制度、民主和文化层面提出具体建议。
  当前,深化产教融合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也对打造一支兼具深厚理论素养、精湛实践技能、丰富行业经验和强烈应用导向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无疑是实现“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回归》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推进高校分类评价改革、制定精准政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参考与实践镜鉴。其核心启示在于:政策制定必须精准对接应用型高校的特殊定位与发展需求,避免“一刀切”;评价标准应突出多元化与应用导向,切实破除单一量化指标的桎梏。这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诚然,任何研究都在探索中前行。本书在教师社会服务功能评价与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使命紧密相关的领域,或可成为未来研究深化的重要方向。
  这部著作是一部立足中国现实、聚焦真问题、善用真方法、提出真对策的厚重之作。她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系统性改革贡献了思想智慧和可行的实践路径。该著作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宝库,更对高校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教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其出版与传播,将对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优化乃至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