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心理传记学助力青少年发展

2025-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生涯学”是一门“应变之学”,如何应对人生发展的“变与不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少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树立人生目标、探索人生之路的过程中,青少年也接触到了学校或者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各种类型的榜样,通过向这些榜样学习,青少年可以较好地走出生涯规划的困境,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但事实上,青少年接触的榜样资料,往往较多地侧重榜样人生的“亮点”“优秀”和“光彩照人”的“过人之处”。而对于榜样“人之为人”“有血有肉”的描写较为少见,大多数青少年在理解榜样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仰望”,比较难以模仿。另外,榜样生活的时期可能距离现在有一些年代,或者近年出现的一些榜样,由于传统“传记”的写作耗时较长,还没有进入青少年的视野,青少年在“设身处地”理解榜样的学业、专业等方面时,也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生涯心理传记学”作为“心理传记学”一个新的分支,较好地将“生涯学”和“心理传记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望成为解决上述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生涯心理传记的“出炉”过程
  国内外学者认为,心理传记学旨在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非凡人物的生命故事。庞特洛托(Ponterotto)和泰勒(Taylor)等人首创生涯心理传记(careerography)一词,认为心理传记学应与生涯心理学联系起来,并强调将二者相联系可能带来的研究价值。王鹏、张婧秋等研究者认为,生涯心理传记除了对传主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分析之外,还会对传主的职业选择、人生规划进行明确的剖析。一篇“生涯心理传记”得以“出炉”,要经过六道“工序”。
  一是选择传主。研究者必须踏上“审视自我”的旅途,为何选择这位传主进行研究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譬如,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少年,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榜样?是因为传主具有优良的传统品质、历久弥新,还是因为传主活跃于当下、充满正能量?抑或二者兼有?
  二是符合伦理学要求并无明确褒贬倾向。研究者应尽力保持一种“平衡性和客观性”,“在工作中控制住对研究对象的共情”。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对“爱豆”“偶像”有一定的偏好,但选择榜样作为传主,就需要尊重榜样但不过于夸大榜样,同时不能故意迎合部分青少年的偏好,改变甚至曲解榜样的特质和经历。
  三是确定最初的研究问题。郑剑虹认为,“心理传记学以传主生命中的‘悬疑性问题’为出发点”,生涯心理传记则相对包容,研究者可以将“梳理传主生涯全程发展”作为最初的研究问题,并在梳理迭代中将“镜头拉近”,找到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按照生涯理论学家舒伯的观点,青少年处于“建立、维持”的生涯阶段,他们可能只看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有些人“有泼天的流量”,而忽略了生涯发展的成长、探索阶段,也没有思考如何平稳地过渡到衰退阶段。
  四是选择锚定的生涯理论。研究者选择生涯理论作为建构传主生命经历的框架,应重视所选理论与传主本人的适配性。金树人将20世纪演变至今的西方生涯理论分为三种范式,即以职业兴趣与岗位匹配为代表的职业指导范式,以生涯探索、生涯成熟和生涯决策等为主题的生涯发展范式,以及在无边界与多变性职业生涯中建构意义的生命设计范式。“华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源于固有孝道、家庭责任与义务等关系主义的特性”,“面临的是东方关系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共存的双文化现象,如何在‘维护和谐的华人关系主义’与‘独立自主的西方个人主义’之间维护建设性的平衡,成了华人生涯咨询的困境与挑战”,反思这一困境有助于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发展包含华人文化的生涯范式。庞特洛托等人提出,“锚定生涯理论”并不等于坚持某种或某个生涯理论,更不等于只使用生涯理论。在解读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的榜样时,可以选择易变性生涯理论探究其生涯快速变化的决定因素,也不排斥借助儒家进取人格理论等寻觅传主的文化根脉。
  五是进行迭代研究。生涯心理传记研究各个部分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演进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研究团队对问题过早下结论,也提醒研究者时刻掌控自己可能存有的偏见。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榜样而言,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可能与青少年读者存在“信息偏差”,只有通过不断迭代,才能更好地接近事实真相。
  六是撰写生涯心理传记。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应通过“悬置”的方法以更加全面、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自己是否做到了将偏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一阶段是对前面所有阶段的统合,对榜样生涯中的哪些“不变”予以扬弃,哪些“变化”予以辨析,决定着给青少年读者带来哪些长期、有益的影响。
  生涯心理传记疗法何以有效
  郑剑虹等研究者提出,心理传记疗法旨在将心理传记学和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做进一步的探索,它是基于心理传记学的核心理论,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通过叙说、倾听和书写自己完整的生命故事,将原有的、有故障的生命故事转化为一个积极的生命叙事。基于心理传记疗法,2024年,程新宇等人延伸出生涯心理传记疗法。该疗法以生涯心理传记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支撑,应用于生涯咨询领域,其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方面。
  进行生涯心理传记材料的修订。选择现有的、较成熟的生涯心理传记学论文,加以删减,凸显主题和主要内容,并根据实际阅读感受调整文章结构,使之成为可读性、启发性较强的榜样故事。材料的脉络框架为传主简传(简要介绍传主生平)、悬疑性问题的提出(围绕传主生平提出,集中探究传主的职业生涯经历)、分析悬疑性问题(综合使用各种生涯理论、心理学理论对传主的悬疑性问题进行解答)、对当今青年的启示(启发和感悟)。
  设计生涯心理传记疗法团体辅导干预方案。第一次活动是互相认识。第二次活动是“说(写)故事”环节,即团体成员在带领者的引领下,完整地讲述(或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由带领者提前准备12个问题,包括1个主述问题(“请你写一写从小到大的生命经历,越详细越好”)和11个补问问题(有关亲子关系、身体自我、角色楷模、生命高峰时刻、生命低谷时刻、生命转折点、最早的记忆、最深刻的记忆、未来的职业发展计划、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如何找寻生命的意义、人生最想完成的三件事等方面的问题),并保证来访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梳理和书写。第三次活动是“听故事”环节,成员认真倾听他人复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合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向成员讲述其人生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成员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自己的生命故事。第四次和第五次活动是“读故事”环节,成员们完成生涯心理传记作品的深度阅读,带领者提前准备4篇生涯心理传记作品,整个团体成员共同阅读、共同讨论,花费较多时间一起感悟并引发共鸣。第六次活动是“写故事”环节,即书写自传,明晰自己的经历,呈现一个更为积极的生命故事。
  研究者基于生涯心理传记疗法和交互式阅读疗法开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干预效果良好。相较于交互式阅读疗法,生涯心理传记疗法的干预效果更好,对榜样认同度和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更具有针对性,通过梳理自身的生命经历和阅读杰出人物的生涯心理传记材料,团辅成员的感悟更深,更易引起共鸣和变化。
  生涯心理传记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榜样“高大上”或“有代沟”等问题,通过较短的写作周期、较短的篇幅,体现榜样“人之为人”的一面,并容纳其生涯发展的时间、空间等变化维度,为青少年提供更愿意阅读的“学科”“专业”等榜样传记,帮助青少年作出更合理、面向长期发展的“生涯决策”。同时,还可经由“职业指导与生涯发展”等课程,积极开展相关团体辅导,提升青少年的榜样认同和生命意义感。
  (作者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编辑:张玲(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