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教育深度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24-1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谢斌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出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推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以思政教育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高校应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汇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如何将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创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最大光荣的接班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融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体系中,加快培养具备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重资质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中,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向。
  第二,以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过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大势,明确个人发展定位,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在课程设计上,要结合国情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讲授当前形势,分析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变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引导学生认清创业和就业的关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从而在选择创业方向时,做到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第三,以企业家精神塑造创新创业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培养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坚持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穿插国内外成功企业家的案例分析,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理解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知名企业,或邀请知名企业家进校分享创业历程,直观感受企业家精神的力量。设置模拟经营项目,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企业运营各个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让他们沉浸式体验企业家成长的心路历程。鼓励支持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导师指导等服务,让他们在实战中锻造优秀企业家品质。
  第四,用全球视角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高校要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使他们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通过案例教学、实践锻炼等,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如“挑战杯”“创青春”等,拓宽国际视野。与国际高校合作开展海外交流项目、海外交换生项目,体验境外教育体系和文化氛围。与跨国企业合作开展海外实习实训,提高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国际化课程,提供国际化学习环境,邀请国际知名企业家或学者来校分享经验,帮助大学生建立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第五,深度解读政策措施指引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我国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如减税降费、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等。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政策,明确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方向和路径,并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定期在校内举办政策宣讲会,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解读政策;设立政策咨询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服务;引导学生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联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为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促进校企间的人才交流和技术转移。
  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更要扎实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粤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