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育赋权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2023-1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已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因此,必须根据时代发展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教学理论、方法和模式。教育赋权理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它强调教学的民主性和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享教育资源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让受教育者更多地参与教育实践、共享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教育赋权理念,有利于课堂教学从权威走向民主、从工具走向人本、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走向混合。

  从权威走向民主

  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传统思政课教学活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场域、以教材知识为核心的相对单一且封闭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更是绝对的权威和教学的“中心”。无论是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还是完成教学设计、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思政课教师都占据主导地位,拥有主要决策权。这种决策方式有其自身优势,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与情感互动,忽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其内化过程。正如有学者所言,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时,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即使外界给他提供非常好的硬件环境和学习平台,也很难通过强迫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塞进学生的头脑,因而达不到好的课堂效果。

  赋权型思政课教学则强调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并享有充分的选择权。首先,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主要充当指导者和协助者,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支持和指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次,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方向的同时,更注重激活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质疑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教师不再通过外力促使学生学习,而是与学生组成“同盟军”或学习“盟友”,不仅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议,而且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使教师角色从“布道者”转化为“学习共同体成员”。赋权型思政课教学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既符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又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从工具走向人本

  实现教学范式的转换

  传统思政课教学往往从“知识本位”出发,强调工具性、知识性和灌输性,往往是“只见知识不见人”,片面追求教学目标的“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教师用同一标准或规范要求所有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本位价值及人格独立的关注。同时,在工具思维驱使下,思政课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材的说教上,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需求等特征,导致本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政课教学出现单调乏味的局面,学生成了简单复制知识和被动学习的工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知的目的放在第一位,那么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会越来越低。

  赋权型思政课教学则从“学生本位”出发,强调把“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灌注到教学全过程,让教学内容“富”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一是课堂教学从机械说教走向情感性教育。这种转向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心理产生共鸣,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生真正领悟、真心信仰。二是课堂教学从独白式教育走向对话式教育。采用分众式、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在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将理论讲述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加深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理解。三是课堂教学从知识性教育走向信仰式教育。注重启发大学生的觉悟,帮助其找到心灵依托并外化为生活习惯,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从单一走向多元

  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思政课教学评价多以结果性考试为主,以期末成绩的形式判断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期末成绩决定给予多少学分,不太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思维等能力。此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也难以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评价内容缺少针对性。往往将思政课评价简单等同于一般的教学评价,仅仅用知识考核的方法进行评价,而忽视了思政课所承担的特殊任务。二是评价方法缺乏多样性。往往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向学生收集反馈信息,同时辅之以领导、专家、同行通过听课的形式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偶然性、局限性较大。此外,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这样既难以优化教学过程,又难以促进教与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成评价导向功能的弱化。

  赋权型思政课教学则要求教师更加关注教学过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多样性评价,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一是从评价主体看,赋权后的思政课教学一改“一元”评价模式,实行“双主体多元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师生互动、生生互评相互衔接、相继展开,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二是从评价内容看,赋权型思政课教学不仅考查学生“学得怎样”,更考查学生“做得怎样”,既重“知”,更重“行”。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进行评级外,还要对实践内容、实践方式、教学参与度等进行考核,让学生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从评价方法看,赋权型思政课教学支持教师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主张课前、课中和课后采取不同的内外部评价方式,一改以往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偏向,同时支持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从传统走向混合

  实现教学模式的革新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依然是以多媒体课件辅助下的课堂讲授为主,虽然有少数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做了探究式、启发式创新,但总体来看,“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模式没有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没有变,教学依靠教师主导的情况没有变。随着信息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变。倘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不主动适应智能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将很有可能失去引导学生思想、凝聚政治共识的新场所、新阵地。

  赋权型思政课教学则强调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师由传统讲授模式转向混合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能有效融合多种媒体、载体、技术、平台、软件等,既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其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政治素养的提升,又可以增加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诉求和思想动态。就线上学习而言,学生通过被赋权可以自主通过网络平台完成思政课知识性学习和相关单元测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时间;就线下课堂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是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进行拓展和升华,最终在课堂上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因此,教育赋权理念导向的教学模式无疑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让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教学相长,效果提升。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