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数以千计的抗日救亡歌曲,唱响风云激荡的烽火岁月,激励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这些歌曲传递着坚定的抗战意志,蕴含着伟大抗战精神,为我们留存了许多珍贵的红色记忆,也鼓舞着每个时代的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热血音符唤起民族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音乐工作者提出的联合救国口号,旨在通过音乐创作与传播动员全民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以文艺歌曲的形式表达抗日救国的时代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九·一八”事变次日,广州培正中学国文教师陈黄光彻夜难眠,创作出《奋起救国》歌词,随后交由该校音乐教师何安东连夜谱曲,拉开抗战歌曲创作的序幕。此后不久,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黄自的《抗敌歌》创作完成,成为第一首以合唱形式宣传抗日的歌曲。“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恨。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一心一力团结牢,努力杀敌誓不挠。”慷慨激昂的旋律奏响了奋起救国的热血强音。民族危亡与国运维艰无限激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热情,《旗正飘飘》《救亡进行曲》《中华民族不会亡》等一大批抗战歌曲陆续创作诞生,激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义愤。这些歌曲在歌名、歌词上,都鲜明地强调要奋起反抗、救亡图存,更饱含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热切期盼。
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形成全民性热潮,并发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歌唱运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歌咏团体,各地举行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都高唱各种救亡歌曲。西安事变爆发前后,由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的歌声迅速在东北军及东北难民中传唱开来,歌声所至,莫不垂泪,随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对激励民众走向抗日战场发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过南京夜闻东北流亡学生唱<松花江上>》的诗中,曾生动描述这首歌曲的传唱场景,可见抗战时期歌咏运动极其广泛。 1939年由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组歌《黄河大合唱》更是极大地地唤醒了民族精神。这部作品气势恢宏,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多年来遭受外敌入侵的愤怒,充分激发了出四万万同胞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至今依然振奋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诸多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抗战歌曲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像一把利剑,刺破了黑暗的夜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首歌曲以进行曲的铿锵节奏表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不屈精神,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民族的呐喊, 每一句歌词都凝聚着必胜的信念,它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励中华儿女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精神旗帜,奏响了中华民族为解放事业而战的进军号角。
铁血战歌汇聚磅礴力量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抗战歌曲不但能唤醒军民的抵抗意志, 更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 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精神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的抗日武装,特别重视抗战歌曲的宣传鼓舞作用,创作与传唱了大量的抗战歌曲。 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周保中等著名抗联将领,不仅支持部队中的文艺工作者进行歌曲创作,还亲自创作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义勇军四季游击歌》《从军歌》《红旗歌》等一批慷慨激昂的歌曲。 这些歌曲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歌颂了抗日联军的战斗精神,激昂旋律回荡在白山黑水之间。 抗联一路军明确要求连以上干部必须做到会讲抗联故事、会唱抗联歌曲、会吹口琴。很多抗联战士们不仅是平时唱抗战歌曲,甚至在战场上也常常“唱着打”,用音符激发战斗精神,强烈表达出对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随着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在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一些地方武装中, 《游击队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大刀进行曲》《埋地雷》《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大量歌曲广为传唱, 这些歌曲以形象的话语描写了战士们火热战斗生活,生动反映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和昂扬斗志。“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等歌声,生动表现出官兵们驱除日寇的坚定信念。各部队还在此期间建立了许多的文艺社团(剧社), 如八路军总部火星剧社、抗战剧团等,这些社团利用部队休息的时间为战士们演唱《打个胜仗笑哈哈》《行军小唱》《决死队进行曲》等凝魂聚气的歌曲,调动部队官兵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战斗中。在诸多反映抗战背景的战歌中,《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等更是其中的代表。“向前、向前、向前!”“从不畏惧,绝不屈服,坚决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这些歌曲激情澎湃、朗朗上口,集中塑造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风貌,激荡着英勇杀敌的血性与豪情。
炽热旋律播撒红色火种
抗战歌曲既是革命的号角、斗争的武器,更是育人的教材、红色的火种。 在那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音乐工作者们积极配合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创作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儿童歌曲,通过在精神层面的教育引导,激励着少年儿童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时刻砥砺成长,同父辈们一起奋勇抗争。
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歌曲大都充满着浓厚爱国的情怀,以一种的蓬勃朝气,把儿童的生活、理想、情感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冼星海作曲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贺绿汀作曲的《我们是抗战的孩子》《谁说我们年纪小》、李劫夫作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都生动反映了当时中国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愿望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些歌曲不仅唱出了少年儿童的心声,更唱出了他们的爱国之心、赤诚之心。这些儿童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歌唱,大多采用齐唱、独唱、合唱、对唱等演唱形式,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个性、亲切的口吻,形成了独特的抗战宣传方式,激发少年儿童和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播撒下穿透时光的精神火种,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唱响了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沿着先辈的足迹走向民族复兴。
萧华将军曾说,我们回首历史,不要忘记那枪声炮声,更不要忘记那歌声琴声。80年后的今天,硝烟早已散去,山河早已无恙,但抗战歌曲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穿越时空的歌声,提醒着每个中国人,有些记忆不能被遗忘,抗战精神值得永远传唱。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明培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