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启示

2025-06-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形成的精神丰碑,不仅存在于历史记忆中,更深刻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认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正在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不断彰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在意志彰显中凝萃爱国情怀的战略定力

  抗战精神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在危难时刻坚守民族尊严、争取国家独立的生动写照。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情怀始终是推动民族前行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逐步演化成为人民群众人文精神的核心基调和情愫表达。自古以来,爱国情怀就成为全体中国人民人文精神的核心基调和爱国主义的情愫表达,渗透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思想美德。回溯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中华民族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万万同胞以钢铁般的意志抵御外敌侵略,形成了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使中华民族的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集体主义的觉醒,往往与国家意志相伴相生,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的彰显,既凝聚起了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尊严而战的磅礴力量,更印证了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强调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种战略定力为我们矢志不移锚定前行方向提供了正确指引。我们要向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抗日英烈学习,发扬乐于付出、善于奋斗、勇于牺牲和敢于胜利的抗战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惧任何风险挑战,不畏任何内忧外患,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在精神传承中熔铸民族复兴的红色基因

  抗战精神蕴含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热血记忆,传递着无畏牺牲、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精神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关键变量。而精神一旦脱离现实,就容易变得空洞无趣。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虽然不一定付出生死代价,但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民族气节的考验丝毫没有减弱。在纷繁复杂而充满变数的国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面对技术封锁、关税加码、地缘冲突等挑战,抗战精神的红色基因,只有转化为推动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澎湃动能,才能坚定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保持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满怀信心地走好中国道路,办好中国事情。这种抉择既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转化中激活历史经验的成功密码

  抗战精神蕴含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指引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平型关前、狼牙山上、青纱帐里、芦苇荡间……14年抗战,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铁骨铮铮、奋不顾身,书写了一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比壮烈的东方史诗。杨靖宇、左权、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知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为之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时刻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在斗争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斗争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最终取得斗争的彻底胜利。

  在价值升华中承袭直面挑战的人格韧性

  抗战精神蕴含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愈发坚强的内在品质,在当代展现出独特的激励价值。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较量。1938年5月,陕北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推翻“亡国论”“速胜论”的论调,以《论持久战》的光辉照亮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航程,更照亮了国人彷徨的心灵。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扉。抗日战争,中华民族打的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战争,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抗战必胜、人民必胜、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我们要把抗战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载体,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基因的时代显现,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表达,以家国情怀超越个人主义,以人格韧性替代工具理性,以和合理想打破冲突逻辑,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强烈的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

  (作者王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海波,中共张掖市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