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何德章《“赤壁之战”的史源及性质诸问题》一文,挑战了人们对赤壁之战的传统认识,但其论证不能令人信服。其一,将曹魏官方的庙堂乐辞《平南荆曲》中的“天下一定”之语,视为研究赤壁之战的史源,这是不足为据的。其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对手是“孙刘联盟”而不仅是刘备,曹操是大败北窜而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败”退兵。其三,赤壁之战三方兵力清楚而不是数字模糊,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不容否定。其四,曹操意图统一中国应予肯定,但不能将刘琮和张昭视为顺从“统一”者加以肯定,将孙、刘、周、诸葛等视为主张“割据”者加以否定,应了解此时大统一的历史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关键词:赤壁之战/ 曹操/ 孙刘联盟/ 以少胜多/ 统一
作者简介:朱绍侯(1926-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最近读到何德章先生的大作《“赤壁之战”的史源及性质诸问题》①(以下简称何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曹操只是小败而不是大败,也不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的战役。提出这样论点的,何文并非首创,早在1981年尹韵公就在《对赤壁之战规模的探讨》②一文中持此论点。何先生认为尹文“论证本身并不坚实,引来众人围攻”。所以何先生就增加论据,从“史源”角度予以论证,并且又以“统一战争”论点予以充实。笔者认为何文增加的论点、论据,尚不能令人信服,故提出拙见与其商榷。
一、《平南荆曲》能作为赤壁之战的史源吗?
何文提出的赤壁之战的史源,就是《宋书·乐志四》所载的《平南荆曲》,其原文如下:
南荆何辽辽,江汉浊不清。菁茅久不贡,王师赫南征。刘琮据襄阳,贼备屯樊城。六军庐新野,金鼓震天庭。刘子面缚至,武皇许其成。许与其成,抚其民。陶陶江汉间,普为大魏臣。大魏臣,向风思自新。思自新,齐功古人。在昔虞与唐,大魏得与均,多选忠义士,为喉唇。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③
所谓《平南荆曲》,是曹魏政府为歌颂曹操功德的庙堂曲辞。笔者在主编今注《宋书》时也看到过,认为吹嘘得太离谱,如说“陶陶江汉间,普为大魏臣”,就与史实不符。按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征荆州,八月刘琮投降,十月败于赤壁而北返。曹操在荆州满打满算也不到三个月,江汉人民哪有时间乐陶陶。再者,曹操当时打的是汉家旗号,怎会普为大魏臣?最不合理的是最后一句“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曹操在赤壁败后,狼狈北归,之后三国鼎立形成,哪里出现过“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平南荆曲》作为曹魏庙堂曲辞,唱一唱也未尝不可。《宋书·乐志》因是记载历代辞曲的专志,收录《平南荆曲》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学者,把《平南荆曲》看做是赤壁之战的史源,就令人惊异了。如果说《平南荆曲》是赤壁之战的史源,不如说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④为赤壁之战的史源更合适一些。因为《平南荆曲》实际来源于《自明本志令》中曹操所说的一段话:“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荆)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⑤曹操的这段话可信吗?当然不可信。故《三国志集解·魏书·武帝纪》注引何焯曰:“孙(权)刘(备)方睦,而云遂平天下,盖其器限之也。史家评操攻伐,至克绍而止,过此,即鼎足虎争,非复所能戡定矣。”⑥何焯讲的是大实话,说明曹操在平灭袁绍之后,即进入三国虎争时期,并未戡定天下。曹操说的攻下荆州,“遂平天下”,实是夸张不实之词,把由此而演绎出来的《平南荆曲》,视为赤壁之战的史源,就更不足为据了。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对手是谁?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主要对手是谁的问题,何文引用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一段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⑦据此何文说:“这一记载表明,此战曹操作战的对手是刘备,并不是周瑜或者说孙权一方;曹操一方的‘不利’,但并不是多么严重的失败。曹操退军的主要原因是‘大疫,军士多死者。’”把失败说成退军,是史家常用的笔法,何文也照用不误。对于在“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之后,《三国志集解》注引姚范曰:“此不言吴人使周瑜何也?姜宸英曰:赤壁大败,《魏书》讳之。(卢)弼按:赤壁之役,详见刘先主、诸葛亮、孙权、周瑜诸传,所谓互文见义,此陈志所以称简要也。若云为魏讳,似失之。”⑧笔者认为姜宸英言“《魏书》讳之”,也有根据。陈寿著《三国志》确有为魏回护之处,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六设“《三国志》多回护”一目,所谓“多回护”,就是为魏讳也。卢弼说的“互文见义”,也是史家惯用的笔法。在本纪本传不便于记述的事情,在他纪他传中详记也屡见不鲜,两说并不排斥。
何文为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还引用《魏书·郭嘉传》中曹操的叹语和《英雄记》中曹操给孙权的一封信为据。其实认真分析,这两个根据对何文并不有利。请看《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湖北通城县,隋开皇九年并入蒲圻县)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⑨曹操叹语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赤壁之战对曹操打击沉重,使之追悔莫及,因此才想到郭嘉辅佐的重要性。郭嘉生时,曾对曹操提过很多有益建议,皆被曹操采纳,故曹操称赞郭嘉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⑩赤壁之时郭嘉已死,故有此叹。曹操的叹语,分量是很重的,这与刘备在夷陵惨败后,诸葛亮说“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相比,(11)两者有相似的分量。
关于曹操在赤壁战后给孙权的信,其内容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12)曹操为什么要给孙权写这封信,那是因为当时已经传出,周瑜火烧曹军战船,曹操大败而归,伤害了曹操的声誉,所以曹操才写这封信以漂白自己。其实这叫越抹越黑,成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笑谈。从中也说明,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对手不仅是刘备,更主要的对手是孙权、周瑜。若说刘备单独以二万军队能打败曹操二十多万大军,那也跟天方夜谭差不多。
从历史事实来考察,《魏书·武帝纪》所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也不合情理。曹操南征荆州,第一个受重创的是刘备。在长坂,刘备被曹军追上而大败,刘备抛妻弃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仓皇逃至夏口(湖北武汉),“操大获人众辎重”(13)。刘备在夏口集残军,包括刘琦军在内,也只有二万。怎么在赤壁刘备又强大起来了,能打败二十多万的曹军,真是奇迹!关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火烧战船,《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注引《江表传》和《资治通鉴》都有生动具体的记载,但何文全不信,认为那是从陈寿至司马光受韦昭《吴书》的影响而写成的,一概予以否定。要知道陈寿著《三国志》,除蜀汉因没设史官,没有档案,全靠自己搜集外,对魏、吴两国的史事,都参阅了该国的档案、书籍文献资料。除了陈寿身处晋国不得不对曹魏回护外,基本是秉笔直书,《晋书·陈寿传》载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14),因此他不会只信《吴书》为吴国张目。至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十九年的时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15)。据陈光崇先生考证,《通鉴》所引用的书籍共有359种。(16)编著《通鉴》的不仅是司马光一人,还有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他们用材谨慎,严肃认真,“嘉善矜恶,取是舍非”(17)。另外他们还有《通鉴考异》及胡三省的注释把关,不可能被韦昭(曜)的《吴书》所蒙蔽。史学界普遍认为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是《通鉴》中最脍炙人口的杰作,怎么会把曹操的小败夸张成大败?何文对曹操南征和赤壁之战的描述确有“新义”。他说:“在曹操本人及其后人看来,夺占荆州,确实是个伟大的胜利,赤壁或乌林之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何文以上说法说明他是动了脑筋的,并充分运用了写作技巧,把他自己的意见,说成是曹操本人和他后人的意见。其实勿论是曹操本人和他的后人,从来没有人说过赤壁之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话。如果按何文的说法,赤壁之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曹操南征先胜后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就完全成了一本糊涂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