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

——砥砺民族复兴的宝贵财富

2025-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基因和制胜密码。我们正在推进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充满光荣和梦想、风险和挑战的远征,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宝贵精神财富。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尊严而战,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前线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工人、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知识分子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思想上凝聚全民族抗战的力量;以胡厥文、范旭东、宁芷邨为代表的实业界,通过工业内迁、军工生产、经济支持等方式为抗战胜利作贡献;海外华人华侨心系祖国,通过募捐、集资、回国参战等方式投身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离不开共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科技创新领域,工程师精研深探;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归乡的“新农人”躬身耕耘;生产线上,大国工匠精雕细琢;城市街头巷尾,清洁工人以辛劳守护洁净——不同身份、行业的人们,正在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浇筑现代化的巍峨大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本着公平正义原则,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畅通向上流动通道,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使共建的过程成为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从而为有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辱的顽强意志,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历经沉浮却薪火相传,绵亘其中的正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前仆后继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1943年3月18日,为掩护地方群众和党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带领82名勇士,在刘老庄与千余名日伪军展开殊死肉搏,连续打退了敌人的5次进攻,歼灭日军170余人,终因陷入重围,弹尽无援,全部壮烈牺牲。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阳明堡火烧敌机,使敌人胆寒的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勇士壮烈跳崖……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民族气节的最高表现。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来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彰显出以民族大义为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品格,具有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独特禀赋,是中华民族气节和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真实写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还有许多难关要过、险路要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和胆魄,无论遇到任何风险挑战,都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要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必须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胆魄,是靠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磨练出来的,尤其是面对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亮剑,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要勇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要坚决斗争;同时,要不断提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的丰富道理学理哲理,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通过顽强斗争打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天地。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今天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素有不畏强暴的坚强意志和誓死抗争的民族情结。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以血肉之躯保卫神圣的家园。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国民党第18军某部营长姚子青率部500多人,奉命坚守宝山城。面对日军2500人在坦克、飞机、舰炮配合下发起的猛烈进攻,姚子青营固守宝山城与日军浴血奋战八昼夜,经过激烈的巷战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平型关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民族英雄杨靖宇用棉絮树皮果腹直至中弹壮烈牺牲……。中华民族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自强抗争的爱国主义新篇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艰难时刻——技术封锁、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博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种种施压试图阻碍中国的发展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没有现成模板可循,需要我们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攻坚克难、以自主创新的勇气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行。这条道路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不懈探索得来的。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高技术领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也是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在百年变局中抓住机遇,关键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个难得机遇,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下大功夫解决制约我国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我们今天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恒久动力。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近代中国作为一个饱受列强欺辱的弱国,之所以能坚持14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得益于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938年5月,针对国内存在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思潮,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他从中日双方的长处、短处和消长演变的特点出发,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必然遭到失败,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这一科学论断,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抗日战争是一场涉及民族存亡的战争,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男女老少齐动员,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正是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必胜信念的激励与感召下,中华民族才历遭磨难而不衰,久经战乱而不散,饱尝艰辛而不屈。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当前,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既需要有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考验面前始终作为中流砥柱的使命担当,又需要有不为局部和暂时困难动摇和折服的坚定毅力。改革的深水区暗流涌动,各种矛盾交织牵连,既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又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知识、新的办法去破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难题,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劲动力。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延宕升级,“脱钩断链”愈演愈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美国“狂轰滥炸”式的霸凌行径,我们既需要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能抗得住压力、稳得住心神,又需要有“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的坚定态度,有“奉陪到底”的强大底气,更需要有“时与势在我们这边”的战略睿智。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