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强军,战略先行。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伴随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上下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夯实工作基础、完善政策制度。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全面建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依然任重道远。为此,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新部署新要求。
正视差距,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补齐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基础理论薄弱、专门人才稀缺的突出短板,这就需要立足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根本属性,通过有步骤地推进战略学学科的重构与建设,并依托该学科将战略体系一体协同的理念、理论灌输到各领域各层面战略人才培养中来实现。
开创战略理论和实践新境界
所谓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对国家安全战略系统与国家发展战略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和统筹,最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兼容配套的整体性国家战略体系,并催生出整体性国家战略能力的过程或状态。显然,尽管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本身已构成复杂的巨系统,但从根本上仍属于战略的范畴,并且是从最初的纯军事战略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1)从纯军事战略到战略体系的漫长演化。现代意义上的“战略”一词,最早于1777年出现在法国军事学者梅齐乐的著作《战争理论》之中,并从此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军事术语。但是,最初的战略只是被界定为限定在战争领域之内的纯军事战略,即“从全局上筹划和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与艺术”。显然,其战略目标基本等价于战争(军事)目标,其战略手段则为单一的军事力量。该阶段可称之为狭义战略阶段。在此基础上,伴随战略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战略目标和手段,战略内涵也随之不断拓展。
第一次拓展是以大战略概念的提出为标志。据学界考究,克劳塞维茨早在1830年就使用了大战略这一概念。此后,李德·哈特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则直接称大战略为高级战略。20世纪中叶后,综合国力跃居世界一流的美国,为了改变其过去长期在战略思想和理念上“耻居”欧洲国家之下的现状,便创造了国家战略这一新名词,但其内涵和流行于欧洲国家的大战略基本一致,即“使用一切国家资源,以达到国家政策所界定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显然,无论是大战略还是国家战略,与纯军事战略相比,在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上均有很大拓展。
第二次拓展则是以总体战略的提出为标志。受鲁登道夫《总体战》思想的影响,法国著名军事家安德烈·博福尔于1963年在其著作《战略入门》中首创总体战略概念,并构建了“总体战略—分类战略—运作战略”的战略金字塔模式,搭起了战略体系的理论框架。可以说,总体战略的提出正式开启战略体系时代,标志人类社会对战略的认识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及体,朝着层次化、体系化、整体化迈进。
(2)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大命题的原创性贡献。我们党治国理政极其重视从战略上谋划和解决问题,并注重战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类社会战略实践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要求出发,创造性提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大命题,标志人类社会战略思想、理念和实践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7年10月,“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对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进行部署。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则进一步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新任务。总体来说,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意在解决战略体系内部的平衡性、协调性、兼容性这个世界性难题,开创人类社会战略理论和实践新境界。
重构战略学学科的现实需要
通过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不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任何一门学科建设发展、保持生命力的基本前提。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稳步推进与持续发展,则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全局观念、跨域思维、前沿意识、政治担当的专业化战略人才,但目前我国战略学学科的设置架构与发展基础,还不足以担负好供给相关人才的重要使命。
(1)国家总体战略统领下的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布局正如火如荼。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具体包含“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能力”两方面内容。根据系统科学关于“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原理,“战略体系”是“结构”,“战略能力”是“功能”。那么,抓住“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这个平台载体,便抓住了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就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国家总体战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大国的崛起,同时,我国始终坚持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和平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和平崛起便成为我们走向复兴的国家总体战略。显然,和平崛起也是政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统领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新发展各领域、各区域战略实践。
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家总体目标,统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形成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国家发展战略系统,也形成了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家安全战略系统,并通过统筹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国家战略打通了安全战略系统与发展战略系统之间的障碍,构建起层次清晰、衔接互动的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其中,国家安全战略系统目前已经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粮食等二十个重点领域;国家发展战略系统则由国家发展层面的重大战略、各重点领域强国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等构成。
(2)我国现有战略学学科尚无法支撑、引领战略实践的创新发展。自1985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同意在军事学下首次设立战略学学科专业以来,至2022年9月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我国主要依托军事学门类设置了战略学一级学科,并在该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军事战略学、军种战略学、国防动员学等二级学科。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6月30日,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还通过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方式设立了战略学相关专业,如:北京大学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国家安全战略与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战略哲学,四川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了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与中国国际战略。
显然,无论是从学科门类的归属,还是从下属二级学科的属性来看,当前的战略学一级学科本质上只是纯军事战略领域的专门学科,与内涵极大拓展的大战略、国家战略、总体战略以及国家战略体系的适用范围极不相称,加之该战略学一级学科与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的战略学相关二级学科之间并无关联,因此,现有战略学学科便不能有效支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的现实任务,这就要求必须适应战略实践新要求及时调整、重构我国战略学学科,形成与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相匹配的学科体系。
走出多学科交叉重构新路子
考虑到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本身是一个跨越发展和安全、跨军地各领域的复杂系统,那么,构建其专门的学科已不可能完全依托传统某个单独学科门类所能实现,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出多学科交叉的新路子,为培养大国高层次战略人才提供新的框架。
(1)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提供了现实契机。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军事革命加速演进,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密,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之间的互动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知识发展则步入大科学时代,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更是势不可挡。面对新形势,早在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就明确指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交叉学科”增列为第14个学科门类,并在其下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了规范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设置与管理,推动交叉学科发展,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至2022年9月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已经增设至7个。显然,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与快速发展,为从交叉学科角度重构匹配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战略学提供了难得机遇。
(2)依托交叉学科门类重构战略学学科具备现实可行条件。对照《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交叉学科设置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当下重构战略学学科基本可行,主要表现为:
首先,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具有新的、明确的研究对象,即国家整个战略体系一体化协同兼容的问题。同时,该研究对象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不同领域发展与安全核心议题的顶层布局,既不单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也不单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而在理论基础、工具方法上涉及较多的现有一级学科,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突出特点,需要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军事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与理学,甚至工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才能全面解决国家战略体系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混合复杂现象与新科学问题,并具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发展潜力。因此,重构的战略学只能是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
其次,全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迫切需求,并具有稳定的需求发展趋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历史过程,必然需要持续培养出一批批高瞻远瞩的复合型、高素质战略人才。同时,伴随国家和各地区越来越重视通过实施各类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也必然使得各层面、各领域对战略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上升趋势。例如,在国家及31个省市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战略一词共出现1942次,在国家及31个省市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战略一词共出现2276次,总频次明显增加,必然要求不断增长的专门人才供给。
最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等军地高校已设置战略相关的学科专业,并具有一批支撑重构战略学学科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且相关学科基础扎实、人才培养条件优良。
(3)重构战略学的具体思路。一是明确战略学学科定位。可考虑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时,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增设“战略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可为“1408”,并将战略学学科属性界定为: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军事学等理论、方法和工具,研究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这两大体系之间矛盾冲突及协调互动规律,通过在两大体系之间合理配置资源并凝聚建设合力,发挥安全与发展相互支撑拉动作用,最终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国家安全利益与国家发展利益同步提升的新兴交叉学科。
二是考虑到交叉学科自身特点规律,具体可通过两条路径布局和推进战略学学科体系建设。一方面,在该战略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战略思想史”“战略规划”“战略工程”“战略评估”“战略体系协同”“战略能力”等若干二级学科。另一方面,在其他13个学科门类下认定或设置若干关联一、二级学科,譬如:将军事学门类下现有战略学一级学科更名为“军事战略学”,将经济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所属的二级学科“国防经济学”、经济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家发展”与“发展经济学”、哲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哲学”所属的二级学科“战略哲学”、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所属的二级学科“应急管理”,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国家安全学”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家安全战略”等,直接认定为战略学的关联二级学科。同时,还可在某些学科门类下增设关联二级学科,如在管理学门类所属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增设“战略管理”二级学科等。由此,构建起一个专兼结合、跨学科门类、多学科关联的新型战略学学科体系。
三是关于学科重构的基本程序,可按照先试点再进目录的方式开展。考虑到重构后的战略学学科体系涉及经济学、军事学、哲学、法学、理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建议该战略学一级学科可视情授经济学、军事学、哲学、法学、理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位。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不完全信息问题研究”(19CGL07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军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研究”(20&ZD127)】
(作者分别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