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这场二战结束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局部冲突,已经持续一周年,战事依然胶着,战局仍未明朗。从科技创新视角看,俄乌冲突是一场陆战为基、网络互联、智能赋能的局部战争。本文从战略威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认知攻防、混合战争理论等方面分析俄乌冲突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核威慑下信息化战争——战略威慑手段发挥压舱石作用
现代战争是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这一论断通过俄乌冲突再次得到检验。虽然局部战争还没有使用过核武器,但核威慑贯穿乌克兰危机全程,而且拓展到战略威慑运用。战略威慑是以核威慑(核武器为支撑)为基石、以常规战略威慑为重要组成的新型威慑概念。现阶段常规战略威慑的主要形式:临近空间威慑(高超声速导弹为支撑)、太空威慑(反卫星武器为支撑)、网络威慑(网络攻击手段为支撑)等。
乌克兰危机始终笼罩在战略威慑阴影下。俄在冲突爆发前和过程中善于运用、敢于运用战略威慑手段,特别重视核威慑作用。在平时,俄按照威慑“三要素”(力量、决心、信息传递)的要求,展示敢作敢为、言出必行的民族性格和行事作风,以此威慑美西方。开战前,俄抵近部署核打击装备,将可覆盖欧洲的高超声速导弹部署至俄飞地加里宁格勒,在俄乌边境部署4个核常两型、起竖前无法判别的战役战术导弹旅;俄总统普京亲自指挥大规模战略威慑力量演习,试射战略打击武器,并通过媒体直播展示核手提箱及红色按钮。“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后,作为对“西方对俄经济制裁及不友好行为”的回应,普京下令战略核力量进入特殊战备状态。2022年3月18日,俄“匕首”导弹摧毁了乌境内军事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战使用高超声速武器,产生重要的慑战效能。俄重申先发制人使用核武器的条件,包括遭到常规武器攻击使俄罗斯生存受到威胁等非核条件。
面对俄核威慑,美国国防部2022年10月发布的《核态势审议报告》,进一步强化核武器作用,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美国鼓吹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所谓“核共享”安排,声称要加强与欧亚盟友的“延伸威慑”,一些美盟无核国家提出加快在本国部署核武器、积极参加核演习等。北约14个国家在2022年10月中下旬开展核威慑演习,俄罗斯随后举行战略威慑力量训练。美国将2023年春季在欧洲部署战术核武器的计划提前到2022年12月。
全球战略稳定进入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失衡状态。美英澳2021年9月宣布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美英将帮助澳建造至少8艘核潜艇,美计划在澳廷达尔空军基地部署战略轰炸机、阻止澳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美俄战略稳定对话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已暂停,原定2022年11月进行的核军控谈判推迟。2022年8月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次审议大会因分歧无果而终。近日普京宣布暂停美俄之间现存唯一军控条约《新消减战略武器条约》。我国周边核态势趋向严峻。
俄乌冲突中战略威慑手段的运用以及全球核态势失稳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战略威慑能力,坚持核威慑与常规战略威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人工智能首次参与——验证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军事系统
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俄乌冲突是第一场人工智能参与的局部战争。俄乌冲突具有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并存的特征,还不是一场典型的智能化战争,但它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试验场”,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初见智能化战争端倪。人工智能在俄乌冲突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报保障、精确打击、认知攻防、经济制裁等方面。
在情报保障方面,与以往战争中保密情报发挥决定性作用不同,开源情报和公开情报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乌军利用各类开源情报包括居民上传的图像视频,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派单”式作战,取得不俗战绩。乌军还通过道路监控系统、无人机等手段广泛收集俄军参战人员数据信息,经作战平台、人脸识别等系统进行目标身份确认后,结合GPS技术和北约情报部门的信息,迅速定位并实施精准打击,造成俄军多名高级将领阵亡。
在精确打击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使无人系统自主性提升,冲突双方可以根据摄像头和传感器接收的数据对目标进行实时自主识别和分类,提高无人系统杀伤能力。俄乌均发布了无人机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精确打击取得战果的视频。
在认知攻防方面,深度造假视频约占虚假新闻的70%,造成“战争迷雾”短期内更难廓清,引导操纵舆论,影响社会认知。升级后的深度造假技术使得虚假视频更具迷惑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参与用户权威性更高。借助美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乌可识别俄军战俘和阵亡士兵的身份,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心理战。
在经济制裁方面,美西方利用智能算法对俄精准制裁,算力服务对俄暂停服务;俄尝试使用数字技术实施反制裁,取得一定成效。
人类当前面临的是核威慑下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特征的局部战争。本世纪中叶的战争形态将演进为核威慑下的智能化局部战争。人工智能技术是最有代表性的前沿性军民两用技术。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军事强国,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智能化战争,并提前布局了一系列研究计划,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先机。 2021年3月发表的《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委员会最终报告》提出:“在中美人工智能竞争问题上,我们必须胜出。” 美、英、意、日正在开发人工智能算法以取代新型战斗机飞行员,美已取得重大进展。俄罗斯视人工智能为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俄乌冲突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以及这项“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竞争态势,启示我们:必须瞄准未来智能化社会和智能化战争发展趋势,军地一体统筹推进智能化建设。
商业航天深度介入——预示“隐性天军”未来的战争潜力
航天技术是最有代表性的战略性军民两用技术。俄乌冲突被国外媒体称为“被商业卫星改变的战争”,也被称为“首场手机直播的战争”。美西方商业卫星凭借数量多、低成本的优势第一次深度介入局部战争,为乌提供大规模、深层次、高价值天基信息支援,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战场局势。
冲突之初,乌仅有1颗小型遥感卫星在轨,侦察监视能力有限。俄军事航天力量远胜于乌,目前在轨卫星约200颗,但俄对于商业遥感卫星发展始终未持完全开放态度,商业通信卫星数量偏少、带宽不足、抗干扰能力差,未能为“特别军事行动”提供有力支援。美西方商业航天卫星(主要是遥感卫星和低轨通信卫星)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战场侦察的生力军。为弥补乌克兰航天侦察能力不足,俄乌冲突爆发前后,美西方调用了100多家商业公司的200多颗遥感卫星(占调用军民商卫星总数的90%,分辨率可达亚米级),为预判俄军行动、动态监视战场态势、识别电磁干扰等行动提供侦察情报支持。
二是乌军民用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支撑。冲突爆发之后,乌军民通信设施受俄军干扰破坏相继中断。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为乌提供了超过1万套“星链”地面终端,为乌全境提供民用通信服务、军用通信保障以及实现情报共享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三是支撑杀伤链快速闭环的关键。乌军士兵以小组编队,利用手持式终端,通过“星链”将情报信息传输到机动打击阵地,打击阵地按数据显示的坐标进行校标,对俄军实施精准打击。乌军使用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原来通过地面遥控方舱遥控,不具备卫星通信能力,后通过“星链”连接无人机与地面打击力量,构建了“传感器到射手”的完整杀伤链,实现了目标情报数据的实时或近实时传输,大幅增强打击效果。
四是遂行认知战的新手段。美西方商业航天公司频繁在主流媒体及社交网站上,有选择性发布战场卫星图像,为宣传、引导、传播对俄不利的社会舆论提供直观“依据”。通过发布这些卫星图像,在全球范围掀起舆论攻势,提振乌军民士气,使俄陷入政治、外交被动。
商业卫星在俄乌冲突中的出色表现,刺激了主要国家航天建设步伐。美国Space X公司2022年12月公布了“星盾”计划,实质上是“星链”的军用版本。俄吸取冲突教训,计划在2030年将在轨卫星增加到至少1000颗。欧盟决定2024—2027年自建军民两用宽带卫星网,摆脱对“星链”的依赖。日本计划在近地轨道部署50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用于跟踪高超声速导弹。
俄乌冲突中商业航天卫星的运用以及主要国家商业航天飞速发展趋势,启示我们:必须统筹军民商航天发展,加快提高太空威慑与实战能力。
制胜于无形的认知战——深度影响着战争走向和结局
认知战是俄乌冲突的突出特征。冲突爆发以来,俄乌双方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借助国际外交、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等平台和场合,通过网络发帖、视频录像、外交会谈、心战喊话,配合军事行动开展全方位认知攻防,同时向全球辐射认知影响,意在争取国际支持,鼓舞国内士气,瓦解对方意志。典型例子是:2022年3月15日,乌广播新闻媒体发布了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士兵“放下武器投降”的深度伪造视频;一天之后,一位推特用户发布了俄总统普京“宣布停战”的深度伪造视频。
认知战,是指综合运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在保护己方认知的基础上,影响、中断、破坏或篡改敌人或潜在敌人认知,进而影响其决策的一系列行动。认知战具有软硬结合、平战一体、军民融合的特点。与传统作战不同,认知战不再局限于陆、海、空、天、电、网等领域,而是突破传统的物理域、信息域,具备独特优势。认知战标志着舆论战、法理战、心理战的范式发生改变,传播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因素,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扩展战争领域空间。作战对象主要是敌对国首脑政要、军队要员、社会精英以及广大民众等;形式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外交施压、经济封锁制裁、文化渗透侵蚀等;目标多元,主要是动摇敌方信念、瓦解敌军意志、影响改变对手决策,进而引发敌对方社会混乱、决策失误、军心涣散,甚至颠覆其国家政权等。
二是模糊战争领域边界。认知战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战争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认知战混合了常规与非常规,模糊了战争领域边界,旨在从认知上诱导打击信息接收者,绕过传统战场直达最薄弱环节——人,战术动作有可能达成战略目的。
三是直达最终战略目标。“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认知战旨在塑造认知,影响敌方决策和行为,掌握认知主导权,以最小代价达成最大作战效能。
俄乌冲突中认知战的初试锋芒以及认知攻防的特点,启示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不见硝烟的认知作战,打赢未来平战一体的攻心夺志之战。
美西方首次对大国进行混合战争的“综合实验场” 混合战争理论登上舞台
21世纪以来,美重新评估大国竞争方式,制定了混合战争战略。2005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和2007年《海洋安全协作战略》就探讨过混合威胁问题。美西方使用过“隐性军事行动”“非线性作战”“非对称作战”“非传统作战”等称谓。美国军事学家弗兰克?霍夫曼2007年出版《21世纪的冲突:混合战争的兴起》,认为“现代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正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战争界限更加模糊、作战样式更趋融合的‘混合战争’”。混合战争战略,强调综合运用军事、经济、政治、网络、信息、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军事和非军事干预手段,以统一的战略意图为统领,破坏敌国经济,动摇其社会政治局势,颠覆其政治体制。混合战争战略制定后,美西方加快建立研究机构,推进混合战争理论及实践运用。
美西方提出的混合战争基本模式,均在俄乌冲突中得到了体现。在经济领域,针对敌国发动贸易战,实施经济制裁,剥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活力,导致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和社会政治动荡,丧失民族意志和国际舞台主体地位。在金融领域,破坏敌国信贷金融系统,赶出国际结算体系SWIFT系统,终止投资,冻结海外账户和资产,企图引发金融危机。在政治制度领域,在敌国国家权力机关安插代理人,组建第五纵队,支持激进反对派,组织反政府游行示威。在信息领域,对敌国发动信息攻势,影响敌国战略决策;制造假信息影响公众舆论,打压民众和军队士气,营造互不信任的社会氛围,为反对派实施激进破坏行为创造条件;在国际上污名化敌国,将敌国描述为敌人、入侵者、人权侵犯者、国际法破坏者、国际规则破坏者等。在网络空间领域,屏蔽敌国网站,对敌国信息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战略设施的指挥控制系统发动网络攻击,试图使其瘫痪或无法正常运行,或非法窃取敏感信息。在社会关系领域,在敌国煽动民族主义、分裂主义、排外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针对性支持恐怖主义,培训暴动、内乱、抗议分子,策划“颜色革命”,破坏敌国政治稳定,颠覆原有政治制度,扶植傀儡政权取代合法政权。在文化历史领域,野蛮篡改历史,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如,将“共产主义”扭曲为“法西斯主义”,消除乌境内苏联将士纪念碑等。在军事领域,美西方策划“代理人战争”,从外部挑起武装冲突,接着以“国际维和”行动和“人道主义”名义加以干涉,建立对其有利的政治制度。
美西方混合战争的“试验”以及大国战略博弈的走势,启示我们:现代战争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总体较量,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综合对抗。
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和战争实践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俄乌冲突说明,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着新质新域战斗力的巨大增值空间。从总体上讲,创新对国家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创新拓展作战空间,创新改变战争形态,创新催生战略领域。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保障安全。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统筹国家发展与安全,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加快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作者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军事科学院战略评估咨询中心研究员)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