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未来“兵家必争之地”

2023-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早在60多年前,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就曾预言:“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控制了空间,谁就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当今世界,太空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关键领域,现代战争所有军事行动的背后,几乎都有太空力量对抗的影子。在国际安全局势复杂多变之际,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形势变化,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高度关注太空军事斗争新的发展态势。
  太空霸权昭示狼子野心
  随着当今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的军事力量建设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海陆空三军,而是朝着多维度、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太空领域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潜在资源丰富,成为了各国军队趋之若鹜的“兵家必争之地”。基于此,美国积极推进太空政策,通过军事力量部署、主导太空规则的制定、扩大与盟国的军事合作来加强对太空领域的控制,妄图实现太空霸权。
SpaceX对太空的投入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最新发布的国防部太空政策文件中,美国明确表明要将太空视为“美国国家军事力量的优先领域”,提出要加强美国的太空军事能力以抵御“敌对行为”。显然,这种言论只是美国为了名正言顺地在太空领域发展军事力量而做出的一面之词。不仅不会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反而对世界和平造成了巨大威胁,可能成为引发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
  美国认为太空控制的重点在于打破收集太空情报的障碍,其认为只要国防部内部、美国情报界以及合作伙伴和盟友之间实现情报的共享,就能掌握太空的真实环境,以便实施有效的太空控制。但其野心是难以实现的,首先,美国所谓的“盟友”并非一条心,盟友之间是有利益冲突的,各盟友在保护自身太空利益不被美国逐渐侵蚀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控制部分美国想要的太空情报,这就决定了美国的太空情报共享只浮于太空情报的表面,难以及时获得太空的全部真实情报,始终存在太空情报盲区。其次,目前太空的通信主要依赖卫星通信,卫星通信和地基通讯相比易受干扰,易被伪造,这就导致太空情报的传输过程中要不断检查情报传输成功与否,受干扰程度大小,是否接收了假情报等问题,使太空情报的传输困难重重,极费人力物力。所以美国在太空情报控制上的野心是难以实现的。
  此外,美国还提出与盟国扩大军事合作,共同推动达成美国倡导的“负责任外空行为准则”。这些原则分别是:一、在太空中、从太空出发、往返太空和穿越太空时,要考虑他国,并以“专业”的方式行事;二、限制产生长期存在的太空碎片;三、避免产生有害干扰;四、保持安全分离和安全轨迹;五、保持沟通、告知功能,以增强太空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然而在看似中规中矩的原则倡议背后,却实际暗藏美国企图主导太空活动的野心和控制太空领域的企图。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划分“敌人与盟友”,“敌对行为与军事合作”的惯用伎俩更是使得其独霸太空的狼子野心犹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国对太空贪得无厌的控制欲必然会自掘坟墓,葬送和平友好利用太空的美好愿景。
  各国投资太空争相入局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经济的触手已经延伸到了太空领域,经济引擎推动太空基础设施建设和深度探索蓬勃发展。据外媒报道,年初,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新一轮融资中筹集资金7.5亿美元,使公司估值由2022年的1270亿美元升至1370亿美元,反映了太空运输产业的极大潜能。如此多资金融入太空领域,为太空产业的繁荣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除了私有企业对太空的投资,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大国及国家联盟也纷纷将太空领域的投资置于未来发展的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卫星服务及科研有关领域。据咨询公司Euroconsult统计,2022年,全球政府航天预算总计达103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9%,达到历史新高。国防领域增长尤其显著,增长率达到16%,并以480亿美元的总数创下新纪录。美国在这一领域投资了619.67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投资国。欧盟启动“欧盟太空计划”,将高达148.8亿欧元的预算拨款用于深化在卫星导航、地球观测、空间态势感知和安全通信等领域的投资。去年年初中国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中国政府也明确了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发展空间技术与系统、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等空间领域的一系列发展方向。近期,亚洲各国也加大了太空产业的布局力度,以日本、韩国、印度为代表相继出台了旨在推动本国太空产业发展壮大的太空政策。各国在太空产业领域的角逐体现出未来太空领域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协力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仰望璀璨星河,我们总会被宇宙的广阔瑰丽所震撼。在那无尽遥远的深幕中,隐隐传出悸动人心的呼唤。倘若战争在千里之上爆发,这一切又会给人类抹上如何浓厚的阴影。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我们要积极构建双边、多边和次区域太空合作机制,摒弃太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对抗思维,持续推进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愿景。
 

天宫太空站

  作为全球航天领域的先发国家,美国以立法形式严格限制NASA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国际空间站建立之初,美国以中国航天水平低为由,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后更是用意识形态不同,“中国威胁论”阻碍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而现在国际空间站即将弃用,中国“天宫”在逐步成为全球唯一在轨空间站的同时,以开放共赢气度为各国展开航天实验创造便利条件。德国、印度等17国提出的派遣航天员入驻、在中国空间站展开航天太空实验的申请被允许,但美国寻求航天合作的请求被拒绝。
  中国航天以自主研发的方式从航天领域的追随者逐步成为领域内的引领者,美国对华航天疯狂的围追堵截正成为封锁美国航天航空发展的铁幕。
  世界不是一个国家主导的世界,太空也不是个别国家的“后花园”。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才是和平建设太空的时势所向。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挑唆盟友拉帮结派,制造对立,想要藉此抢夺太空发展的主导权。不仅如此,美还不遗余力地发展太空军事力量,不顾生灵涂炭的可能结局,将太空拉入国家纠纷的乱局当中。美严重违反了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多边共建的原则,必然以失败告终。
  不论是在科技研究、空间探索领域还是在商业、军事等领域,合作共赢、融合发展都是建设太空的最佳方法。
  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航天领域奋起直追,国内航天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在未来的太空领域建设中必然发挥出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美国独霸太空的美梦注定不会实现。欧洲各国与美国的太空利益也并非完全一致,与其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它们更愿意选择平等互利的发展道路,实现自身太空战略的独立自主。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