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俄罗斯凭借着自身优势事实上控制着北极东北航道。俄清晰认识到,北极东北航道和大陆架上的资源将会是其未来国家复兴战略的关键。正因如此,俄积极响应“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不过其背后主要聚焦于对北方海航道的开发,要求其在整体上要服务于俄的北极发展战略而非连接欧亚畅通贸易。考虑国家安全等因素,俄即便积极邀请其他国家一同开发,其始终不愿意放弃在北极事务中的主导权。剑指新战场,俄“北极梦”又将何去何从?
经略北极——俄罗斯先入为主
北极地理位置特殊,由北极出发,一个国家可以将自身军事影响辐射到几乎所有的主要国家,将来的“沿北冰洋经济带”也会是全球最富裕的经济带之一。此外北极地区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据统计,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另外富含铜、钴、镍、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此前该地区常年冰封,不利于开展作业,战略博弈相对平缓;但如今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资源逐渐解封,战略竞争也随之越发激烈。
俄罗斯“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
对俄而言,北方海航道的开发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成本,二是规则。
第一,北方海航道开发成本极高。北方海航道的开发包括了基建要求、技术和水文支持等,归根到底也都是资金和时间问题。俄在北极问题上寻求国际合作,主要诉求是吸引国际社会的投资和技术参与到俄北极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北方海航道建设中来。对此,俄积极引进外资,誓要抢占先机:如亚马尔LNG项目,依据《俄挪海洋条约》开展的大陆架油气区块共同开发等。而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随着俄欧关系跌入谷底,俄全面转向东方,寻求与东亚国家等开展更深层的合作。同时,俄积极开展联合科考,提前储备水文资料等信息,也借此增进政治互信。
在整体规划上,俄于2020年3月5日正式批准《2035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国家基本政策》,总结了之前《2020年前俄北极地区国家基本政策》的结果并提出该地区政策的进一步视角,定义了俄主要国家利益;其次,俄联邦政府批准了《俄联邦北极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计划》。根据该计划的文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在投资者对运输、能源和工程基础设施进行资本投资时提供国家支持。
俄在北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科技发展、生态保护,俄对此也相当重视,采取许多措施。2019年俄在“北极:对话区域”会议上签署了关于建立北极研究中心的协议。针对具体项目,俄“量身定制”了政策支持。俄在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框架内撤销了外国公司持有俄战略企业25%以上股份的禁令,并且为项目定了特殊的税收激励制度,包括对液化天然气和凝析油的生产和出口实行零关税、取消在俄没有类似物的进口设备的增值税。
第二,北极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北极地区地缘政治复杂,缺乏完善的被多方认可的法律规范。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俄发挥先发优势、地理优势,采取“把生米煮成熟饭”的应对措施,牢牢抓住实际主导权。具体包括完善国内法律,加强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存在,特别是军事存在。
法律方面,俄制定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法律,对允许通航的船只做了详细要求,并且申明此处航行需要遵守俄国内法,违法犯罪需担刑责。俄施行许可证制度,未提前申报获得许可的船只不允许通航。当外国船只接受俄法律法规的管辖,俄对北方海航道“内水”的航洋主权主张就得到了间接承认与加强。此外,该规定不分军民,有利于快速辨别外国军舰对俄国家安全的威胁。针对美“自由航行”的挑战,俄选择使用强硬的方法还击:普京在2019年下达命令,允许对未报备的船只直接开火。当然,这也并非没有牺牲:繁琐的手续和较为高昂的费用使得该航道的商业吸引力进一步下降了。
俄罗斯在北极举行军演
军事存在方面,俄在北极的存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正因如此,俄常高调进行宣传,包括但不限于将一面钛合金俄国旗插在冰盖下的海床,用核潜艇突破北极冰层等。俄拥有着世界最大的破冰船队,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这让其冰面活动能力远超其他国家。苏联留下大量的北极军事基地,现在都逐一启用。
此外,俄还组建北极部队,升级北方舰队为第五军区,修建永续基地,加大北极方向军港、机场、雷达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部署“棱堡”反舰导弹等。军事演习自然也是重要手段,譬如近期,2023年北极安全实验研究演习在俄北极区的九个地区举行,超3500人和600件装备参演。
封控遏制——美西方阻挠重重
在直接接壤北极的国家中,未加入北约的北欧国家出于体量考量,更多是在声明自身所应享有的经济利益。另一个北极大国加拿大至今仍在犹豫是否开发北极航道,其北极利益与俄相似,但离美太近难以大展拳脚。综合来看,美仍是对北极事务影响最大的西方国家。美对“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负面认识主要集中在“战略意图”“政治影响”“北极安全”等议题。而美对俄的遏制,也可以简单地分为四类:经济制裁、规则操控、军事紧逼和地缘围堵。其中,“安全”是美常用措辞。
经济上,对俄全面制裁。美制裁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禁止俄与开发北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公司在金融市场上融资,禁止盟友向俄出口相关技术或设备,对盟友施加压力从合作项目撤资等。在2023年5月26日美英最新一轮的制裁名单中,为北极地区的Vostok石油项目提供疏浚服务的俄原子能公司全资子公司、钻井服务提供商、造船商以及参与北极港口开发商皆榜上有名。
规则上,美通过北极理事会把住话语权。理事八国中,除俄外全部成员国均为北约成员。此外,美欲联合有同样利益诉求的非北极国家,持续对俄“内水”主张提出质疑,坚信俄歪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原本并不适用于北极地区的条款,长期坚持要求航行自由。同时,美屡屡派军舰试探俄底线,混淆经济诉求和安全诉求,阻碍真正有价值协商的开展。
“北极挑战-2023”为欧洲今年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空中军事演习
军事上,美出台文件开展系列演习。文件包括美军《蓝色北极——北极战略蓝图》、美陆军《夺回北极主导权》、美政府新版《北极地区国家安全战略》等等。可以看到,虽然发布机构不同,但其重点几乎是完全一致的:渲染威胁,强化合作,加强自身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具体措施包括扩建破冰船队,升级阿拉斯加、北欧等地的军事基地等。如果说俄在北极地区有着很大优势,在泛北极地区美的优势更为显著。它可以凭借军事基地对俄进行广泛的牵制。并且,美在北极地区进行军演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动用力量越来越多。日前,“北极挑战-2023”演习在离俄北方舰队基地仅200公里的海域进行,动用了规模空前的武力,150架成体系的战机,包括最先进的福特号航母,意在以战役规模的兵力对俄压迫威慑。
地缘政治上,坚持“军事优先”,美力图将一切问题归咎为安全问题。先是以安全问题离间俄欧,让欧洲更深地依赖自己;再是笼络日韩,让其加入以“西北航线”为基础的北美经济圈,并试图将“先军后政”的亚太战略延伸至北冰洋,使“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连成一线,一次性完成对两个主要战略对手的围堵。一套“组合拳”下来,倘若推行顺利,“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基础北极航道将面临被“掐头去尾”的困境。向西,无法连接到欧洲,更不用提渗透到地中海经济腹地;向东,也无法仅从东亚获得足够的维持航道的贸易额。这将从根本上掐死航道的潜力。
此外,美智库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们极大影响着其他国家对“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认知。比如,兰德公司就曾在2018年11月26日向加拿大下议院外交事务和国际发展常务委员会提交《北极新地缘政治:俄中在该地区不断提升的影响》,呼吁加拿大政府对俄动作提高警觉。类似事件会极大地影响沿线国家参与冰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性。
扑朔迷离——鹿死谁手未可知
俄在北极地区所做努力显而易见,但阻力也不容小觑。同时,近年海冰的不规律变化也使得北极航道全面通航时间愈发难以预测,从而掣肘整个北极圈内国家的投资决策。
俄需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尽全力避免新一场冲突。俄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国家复兴,而非守着矿山乞讨,这要求俄更快地转变心态,选择以合作开放的姿态同国际社会一起开发北极资源。关注俄自行定义的北极地区国家利益,其中就包括:国际与军事问题——确保俄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北极为和平、稳定与双赢伙伴关系的地区;经济问题——确保人民高水平生活与福祉,发展北极地区为战略资源基地及其合理利用,以加速国家经济增长;确保北方海航道发展为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国家航线;环境保护与原住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北极的环境保护、保护北极地区原住民的原始栖息地与其传统生活方式等。并且,俄国家领导人也在各种场合反复重申自身开放合作的立场,切实地尝试推进合作。包括在“一带一路”论坛,俄自行设立的“北极地区发展会议”等,但事实上回应者寥寥。
在腹背受敌的条件下,持续与其开展深入合作的只有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东方大国。俄所能调动的能力仍远不足以支撑其北极战略,尤其是在被乌克兰战场牵制的今天。因此,必须承认,俄北极战略的未来仍然扑朔迷离,前方仍是“多歧路,行路难”。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