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反空袭作战何去何从

2023-04-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随着空袭兵器向着小型化、隐身化、精确化、极速化、分布式的方向发展,“穿透性制空”“贯顶式突击”等新空袭作战理念不断出现,空袭之矛将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得更加锐利,反空袭之盾将面临新的挑战。
  着眼战争之变,理清反空袭作战任务定位
  随着现代战争主导技术突变、主战空间位移、主打力量转换、主体结构重塑、主控模式转变、主胜机理更迭,一系列的变化必然带来反空袭作战任务转变,需要重新定位、认清方向。
  一是抗全域多样化打击,重打新质兼防传统。空袭作战正向着无人、智能、隐身多端化的发展走向,小巧、分散、灵活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卫星、战机、导弹多元化的力量指向结构,火力、网络、电磁多维化的打击手段,快、精、烈多重化的效果取向的方向发展,必然带来未来反空袭作战由传统防空向防空、反导、反超一体融合转变,由区域掩护向跨域攻防转变,由反传统飞机向反无人机(群)、反隐身战机、反高超声速导弹、反网电综合攻击转变,要会“传统套路”更要懂“非常手段”。
  二是抗远程精确化打击,远打平台近防弹袭。随着无线信息传输、定位导航、复合制导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空袭打击威胁将以防区外精确化打击、防区内小型无人化打击为主,以低空超低空近距饱和弹袭为辅,隐身战机、无人机蜂群、巡飞弹、巡航导弹、高超声速导弹等将成为未来空袭主力军,反空袭作战不仅要具备对临空机载兵器的快速打击能力,还要具备对防区外的载机、空天飞行器、高超声速动能武器的精确拦截能力。
  三是抗火网电一体打击,硬打有形软防无形。通过近几场局部战争可以看出,未来空袭与反空袭作战是作战双方重要角力场,传统火力打击将与网络攻击、电子攻击等成为未来空袭“三板斧”,而且网络攻击样式更加多样,平时可通过有线网络依托民用网络破坏防火墙、破解密钥等侵入作战信息网,战时可通过无线网络直接入侵作战网络,要求未来反空袭作战能力具备火力拦截的同时,还需加强防网络侵入、防电磁干扰的能力,要能致敌“物理摧毁”更要能致敌“功能失效”。
  四是抗无人机蜂群攻击,首打载具次防乱拳。自无人机投入战场实践以来就被作为一种颠覆手段加以运用,尤其是在纳卡冲突中无人机唱起了主角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空袭作战变化方向,随着自主学习、集群控制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机会逐渐成为未来战场以空制地“杀手锏”,大型无人机的小编队、大载弹是实施战略、战役斩首的重要手段,小型无人机的多机群队攻击可有效“猎杀”大到装甲集群小到有人作战小组的各型目标,未来反空袭作战既要能抗“千里狂奔”也要能抗“群蜂乱舞”。
  着眼科技之变,找准反空袭作战能力需求
  在空袭战术发生突变的今天,需要我们从战争之变中发现技术之变的推手,方能更好地寻找破解之道,找准未来反空袭作战技术发力点,以技变推动反空袭作战之变。
  一是敏捷反应需求。未来空袭作战“秒杀”将成为显著特征,这就要求反空袭作战力量能够敏捷反应,迅即予以反击。在用好陆基、空基、海基、网基等传统手段同时,注重发挥太空侦测、量子通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效能,通过汇总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数据信息分析敌空袭征候,做出准确预测、正确判断,依托高保密性量子通信实现信息“无篡改、无时差”传递,快速反应、迅捷应对。
  二是分布部署需求。未来空袭作战“精杀”将成为关键特征,这就要求反空作战力量能够分散部署,既利于保存战力,又利于动中聚能。随着人工智能、无线传输、集群控制、电源电力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可将反空袭作战体系进行“解构”,将武器平台分散部署于陆、海、空、天、潜、网、电等多维战场,平时低能耗保持运转,战时依托指令信息迅速开启投入作战,达成“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之效。
  三是模块快组需求。未来空袭作战“点杀”将成为主要特征,即对敌作战反空袭作战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核心目标实施打击,破坏体系结构,“肢解”反空袭作战体系,这就要求反空袭作战体系能够在分布部署的基础上,在遭敌打击后,依托自主学习、自主规划、自适应调整等技术,根据作战任务、作战指令、作战目标等快速进行要素重组、快速恢复作战能力,在敌放松警惕、意想不到之际予敌雷霆一击,打懵对手。
  四是混合抗击需求。未来空袭作战“混杀”将成为明显特征,即采取火力、网络、电子等多样化手段实施空袭,火力未到、网电先行,这就要求反空袭作战能够运用混合手段,在用精传统高炮、导弹等手段的基础上,发展网电、激光、微波、电磁炮等武器装备,不仅能够通过火力实现“硬击杀”,还能通过微波、网电等新质新域作战力量实现“软击杀”,在彰显强大反空袭作战能力同时,对敌进行认知攻击,实现以“混”制“混”。
  五是全域攻防需求。未来空袭作战“狠杀”将成为核心特征,即通过全方面、饱和式、立体化的空袭,让敌反空袭作战体系应接不遐、难以招架,迅速打残对手,这就要求反空袭作战能够不仅仅关注防,还要关注攻,这样才能与空袭有来有回,在牵扯空袭一方精力的同时,让敌有所顾忌,不敢随意发难,依托成熟的动能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发展反空袭反击力量,根据敌可能的空袭做出有力应对。
  六是多维保障需求。未来空袭作战“群杀”将成为重要特征,即通过蜂群、巡飞弹等便捷化、小型化、效费比高的空袭兵器让反空袭方陷入一直应战的疲惫状态,不断消耗反空作战资源,消耗作战潜力,这就要求反空袭作战体系既能够具备“打速决战”的能力,又能够具备“打持久战”的能力,保障就是重中之重,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可实现反空袭作战保障智能化、可视化、精确化,能够长期应对复杂作战情势。
  着眼对手之变,思考反空袭作战发展重点
  为应对未来潜在、主要作战对手在空袭兵器、方式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需要我们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加速提高反空袭作战能力。
  一是更新反空袭作战指导理念。面对空袭兵器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化,需要在联合作战大体系下,建设上应确立智能、全维、攻势反空袭作战指导理念。智能反空袭。就是在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效能评估、伪装防护、综合保障等各领域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实现人智交互作业、自适应协同,达到“人智融合”。全维反空袭。就是综合运用所属反空袭作战力量、作战手段,进行全领域、全纵深、全时空反空袭作战。从空间上看,既要重视抵御航空空间,又要重视抵御航天空间;从手段上看,既要重视运用“硬火力”,又要重视运用“软杀伤”。攻势反空袭。就是把被动抗击与积极反击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确立先发制人、积极防空,注重进攻、防中有攻的作战指导。既要严密抗击来袭的空袭兵器,破坏敌空袭行动,击敌于空;又要协调其他军种进行反击行动,打击敌空袭基地,毁敌于地。
  二是创新反空袭作战理论体系。深研未来空袭革命带来的变化,寻找破敌之法,建立完善配套的法规制度和理论体系。健全规范法规制度。围绕未来反空袭作战特点,更新完善反空袭作战的相关战斗条令、教令和教材,滚动更新,确保法规制度紧跟战争步伐。创新作战应用理论。深化全维立体反空袭理念,打破层层抗击、逐次拦截的“程式化作战”思维,研究创新作战指导、指挥协同、力量编组和主要行动、后装保障等问题,探寻制胜机理。完善能力建设理论。着眼维护空天安全,借鉴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反空袭建设的成功经验,围绕遏制空天威胁、抵御空天打击、快速有效反击应具备的抗毁力、抗击力、反击力来牵引国防工程建设、装备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建设等。
  三是优化反空袭作战力量结构。优化以“侦控打保”为核心的反空袭作战体系,有效控制威胁、遏制战争。构建多维立体侦测预警网络。大力发展空天预警系统,构成以天基为主、空基为辅、陆基补充的预警网络;研发新型电子和网络侦测系统,并与天基、空基、陆基侦察预警网有机结合,形成多维立体侦测预警网络,对目标进行全程探测、跟踪;建设“智能化”空情处理告警系统,提高自主发现、处理、分析目标能力,确保空情信息从发现、处理、分发到告警的“不落地”流转。构建人智协同指挥控制链路。研发反空袭作战“专家决策系统”,战前,通过语音、图像等方式与指挥员进行人机交互作业,自动生成评估作战方案;战中,自动显示空袭目标、判定威胁程度、分配作战任务、监控作战行动;战后,进行评估作战效能评估,调整修订方案,提出再战建议,实现兵力、火力、智力的高度融合,提高作战效能。构建精确高效对空打击系统。发展集“侦打评”一体的反空袭平台、“弹导电”一体的武器装备,实现快速发现打击目标、快速撤离战场,提高战场生存力;利用颠覆性技术,大力发展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和电磁武器等新概念武器系统,实现“一击制敌”。构建军地一体联合保障体系。利用军地一体、军民融合体制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围绕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级不同需求,制定统一的军地联合保障规划,明确“保什么、怎么保、由谁保”;依托物联网技术,研发“智能资源调配系统”,联结各作战平台,实时感知部队需求、了解资源存量、动态调配资源,实现“要什么、有什么、给什么”。
  (作者单位:73106部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谢德)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