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战视域下的文化战

——运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解读

2023-0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战争模式早已不是国家间单一的军事对抗,而是转入一种混合战争。文化战作为混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的舆论环境、精神信仰以及社会风气等领域。但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要应对这种战争模式,我们可以借用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关于战争本质的解读来对文化战进行剖析。本文主要从文化战的本质、主要形式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来谈文化战。

  精神掌控 “不战而胜”

  文化战的本质是认知战。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暴力手段打垮对手抵抗意志,将己方意志强加于敌。认知战以人脑为主要作战空间,以打击、削弱和瓦解敌国个体或群体的战争意志为目标,以制造焦虑、猜疑、恐惧等心理弱点为突破口,重点依托情报战、心理战、舆论战、网络战等软杀伤手段,在敌内部制造不安全、不确定、不信任的政治氛围。加大其内斗内耗和决策疑虑,最终导致战争体系自行瓦解,实现“不战而胜”。这与中国历史上《孙子兵法》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化战作为认知战的一种形式,同样通过软杀伤而非暴力手段来实现击垮敌方的目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上一些势力的警惕与抵制也在不断增强。一些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我国展开非暴力性的文化战,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为最终目的。相较于武力斗争,思想领域的文化战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其最终效果却是精神上的入侵和掌控,杀伤力毫不亚于其他形式的战争。

  手段隐秘 形式多样

  文化战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互联网领域的文化渗透,二是文化产品的入侵,三是意识形态的入侵。

  首先是互联网领域的文化渗透。互联网因其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而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对华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工具。进入21世纪以来,社交媒体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被一些西方国家看作低成本的宣传、策划和通信工具和极具潜力的战争武器。以Twitter、Facebook、YouTube以及Tik T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文化,是这些国家开展渗透、侵入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在微型博客、搜索引擎、电脑游戏等多种网络媒介中巧妙加入他们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文化渗透,争取知识精英、塑造社会好感,逐渐打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播的局面,并形成强大的渗透影响力。

  其次是文化产品的入侵。一些西方国家正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文化入侵,包括音乐、影视、语言及教育资源等许多方面。音乐及影视方面,通过输入流行文化如火遍全球的pop music和诸如电影、电视剧一类的影视作品,弘扬本国的价值观,贬低对手国民众的价值观,引发对手国民众对本土文化的摒弃。语言方面,使用贬义词语来修饰对手国政府,借用恐怖事件大搞新闻宣传使对手国政府妖魔化,造成对手国政府在民众心中的负面印象。教育资源方面,在青少年教育书籍中引用恶意丑陋化图片,破坏青少年对本国民族英雄、优秀历史记忆的正确认知,摧毁、崩塌对手国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世代传承进程。

  最后是意识形态的入侵。在此方面可谓蓄谋已久。一些西方国家接连发表所谓的“中国傲慢论”、“中国崩溃论”等荒谬的无稽之谈,目的就是发酵国际舆论,营造多方侵彻压力,拉低中国国际地位。他们企图凭借自身政治经济优势肆无忌惮鼓吹所谓“普世价值观”,刻意修饰包装蓄意侵蚀别国的政治目的,潜意识灌输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行为准则。譬如,某西方国家恶意炮制所谓的新疆“强迫劳动”谎言,丑化对手国形象,并通过制裁打压新疆企业,大搞政治操弄。在步步为营的复杂国际社会与网络环境下,寻得宣传中国形象与价值传播的破局之法,始终坚定核心立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筑牢防线 立于不败

  伴随着“快餐式文化”不断走入大众生活,文化战入侵的形式愈加多种多样,手段愈加隐秘莫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当秉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做法,是当前重点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我们应当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来应对文化战。要重视文化建设在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次,重视文化建设,就是要牢牢树立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有两点要求,总而言之,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即要求我们立足传统弘扬中华文化,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深入的理解和欣赏,不能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要做到既不忘本,也不盲目复古,坚持引领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立足传统,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得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深刻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爱国主义旋律,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英雄是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光辉色彩,要培养国人对于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不惜笔墨浓墨重彩记录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宣传,在社会中接地气。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就深刻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民胞物与、立己达人、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智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应怎么办的重大命题,在历史转折关头彰显出璀璨的真理光芒,指引着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正确方向。

  洋为中用,要求我们“海纳百川”,面向世界,积极学习和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我们既要正确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客观判断和品评西方文学文化作品,又要辩证地分析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政治等多重话语之复杂性。保持对西方文化的清醒认知,不崇洋媚外,不自我矮化。对西方文化的清醒认知来源于鉴别力,鉴别力的培养需要从教育事业抓起。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自豪感,然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直面西方意识形态时的价值判断能力,促使他们在审视西方文学文化产品过程中,内化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文化品格以及坚定实现强国梦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追本溯源,文化战只是混合战争中的一种软实力交锋,面对形式多样的文化战,我国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在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纷繁复杂的作战样式下,我们只有将民族文化自信贯穿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中,强化中国立场、和平文化、反侵略精神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筑牢认知防线,才能在文化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