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车臣战争:饱受争议的内卫作战

2019-08-06 来源:解放军报

  战役简介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1996年12月),是苏联解体之后,俄军首次实施的大规模作战行动。战前俄军制定的作战目的是,以武力恢复车臣地区的宪法秩序。为完成作战任务,俄军动用了陆海空和内卫、边防部队等约6万人的兵力。战争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合围格罗兹尼。俄军建立了内外两道包围圈。内包围圈包括格罗兹尼市区周边;外包围圈为车臣共和国行政区划的边界线。1994年12月26日,俄军完成两道包围圈的构设。第二阶段,攻占格罗兹尼。俄军攻入城区的步兵和坦克部队,因协同失调,陷入非法武装分子精心预设的打坦克“火袋”之中,遭受重大伤亡,被迫组建强击分队,展开逐楼逐层的争夺,双方陷入惨烈的巷战。至1995年2月12日,俄军控制了格罗兹尼。第三阶段,清剿残匪与撤军。在俄军沉重打击下,车臣非法武装为保存实力,被迫转移到南部山区,与俄军打起了游击战。在两年战争中,俄军达成了一定的政治军事目的,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讲评析理

  第一次车臣战争,最终以双方签署停火协议、俄军从车臣撤军结束,但车臣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俄军此次作战行动,既有值得学习的经验,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

  变换战法,打破僵局。在初次进攻格罗兹尼时,由于城市街道狭窄,俄军装甲车辆只能成一列纵队前进。车臣非法武装利用俄军这一战术漏洞,首先袭击位于最前面和最后面的装甲车辆,从而使整个装甲纵队无法移动,成为车臣非法武装的活靶子,因此遭受重大伤亡。首次攻城受挫之后,俄军迅速改变攻城战术,1995年1月7日改用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和特种兵组成强击分队,与车臣非法武装展开惨烈的巷战,最终于1995年2月12日彻底攻占了格罗兹尼。俄军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换战法,成为最终夺取格罗兹尼的关键。

  发挥优势,精确打击。在行动发起后不久,俄军就利用航空兵优势一举歼灭了车臣非法武装的空军力量。俄军航空兵通过精确打击,有效地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在格罗兹尼战役中对车臣总统府实施的精确打击,导弹准确命中了地下指挥掩体。更加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4月22日非法武装首领杜达耶夫在使用卫星电话进行通信时,被俄军预警机截获信号,并精确定位,仅仅几分钟后,杜达耶夫就被俄军战斗机发射的精确制导导弹炸死。此次“斩首”行动,给非法武装分子予以沉重打击,也极大提升了俄军士气。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孙龙)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