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2023-09-04 来源:成都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2023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

  7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发表致辞,并向各国嘉宾发出邀约,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正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万千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民族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2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了30%,是全球经济名副其实的“压舱石”。当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推进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某种文明形态的过程,中国是这样,世界也是一样。所以我们经常讲“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甚至后现代主义还创造出了一个后现代文明。这证明现代化过程和文明创造过程是不能分割的。所以,现代化过程正是某种文明形态形成的过程。中国有14亿人的庞大人口数量,这么大规模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提出,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国内外挑战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郑重宣布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实现。当前,我国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征程上,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契合我国实际,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越走越宽广。在新征程上,我们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在成都的生动实践

  毋庸置疑,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理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我们的调研表明,成都着眼于2100多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承担着城市现代化的国家试点任务,致力创新驱动、精明增长、智慧治理,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建设新路径上率先突破。

  以高效能治理健全超大城市现代治理体系。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成都作为拥有21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做到高效能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试金石”。成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民主聚合力、法治强保障、基层增活力、安全守底线,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此外,成都突出敏捷高效、智慧智能,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突出底线思维、有机韧性,全面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做到新安全格局保障现代化建设。

  以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成都在践行高品质生活的实践中,突出在更高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分类实施老旧片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试点,系统构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此外,成都在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都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成都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突出功能协同、区域协调,全面增强极核引领能力。成都抢抓建设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实体经济为根基、先进制造为方向,全面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力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成都突出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全面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以打造高标准生态环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显著区别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成都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公园城市理论实践创新,构建完善公园城市建设导则、标准、政策、指标等制度体系,巩固“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不断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成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公园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并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此外,成都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领域,亦可圈可点。

  成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展望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中最为绚烂的城市篇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的重要讲话,以人民领袖的崇高风范和赤诚情怀,充分彰显了对巴蜀大地的真挚情感和对四川人民的深情厚谊,也对成都如何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殷切期望。

  第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提升四川在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中战略位势的重大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后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都要以建设为总牵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川渝合作框架机制下,齐心唱好“双城记”,持续强化超大城市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更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第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期间,也要求“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都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创新人才集聚优势明显,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成都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立足成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和产业化通道,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新高地。

  第三,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成都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把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来,切实打响“成都智造”品牌。要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四,全力谱写好全面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谈不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谈不上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叮嘱:“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成都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以提质建设天府现代种业园、天府农博园、“天府粮仓”核心区等为依托,深入实施“五良融合”工程,稳步推进宜机化改造、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大行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第五,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成都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彰显上游担当,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蓉城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要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实体经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