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2025-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算力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算力的基本特征 

  算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备传统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如同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电力,算力具有基础性、稀缺性和价值可度量性,是数据价值释放的前提条件。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5‰1.8‰。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算力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从供给特征看,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投资门槛高、技术要求复杂,单个智算中心投资规模通常在10亿元以上,且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属性。这决定了政府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发挥不可替代的初始投资者和规则制定者作用。从需求特征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算力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预计到2035年,全社会算力需求将提升10万倍。供需矛盾为政府主导的算力投资提供了现实基础。 

  将算力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与市场化运营,使其成为政府可支配的、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优质资产。测算显示,当全国人工智能算力利用率从55%提升至75%时,其租金收入可覆盖地方债务利息支出的42% 

  算力的价值逻辑与实现机制 

  算力的价值实现,可概括为投资运营产业税收四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 

  一是投资阶段,即战略性投资形成优质资产。地方政府发挥战略引导作用,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设立产业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科学规划布局智能计算中心集群。在这一阶段,政府需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技术路线,形成权属清晰、可纳入公共资产负债表的优质算力资产。 

  二是运营阶段,即市场化运营创造直接收益。政府成立专业化国资运营平台,参照公共事业运营模式,通过算力服务、设备租赁、技术外包等形式,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普惠算力服务。通过市场化运营,智算中心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为地方财政提供新的收入来源。 

  三是产业阶段,即产业赋能培育新兴税源。充裕的算力供给成为吸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自动驾驶等前沿产业落地的核心要素。地方政府以算力为杠杆实施精准招商,推动形成数字产业集群,从根本上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据统计,每1元算力投入平均可带动3—4元的经济产出,算力的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四是税收阶段,即税收增长实现发展目标。随着产业集群成熟和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最终体现为地方税收显著增长,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算力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资产贬值风险。算力芯片与相关技术更新周期通常为2—3年,远短于传统基础设施15—20年的使用寿命。据行业统计,算力设备的年折旧率高达20%—30%,远超传统基础设施的5%—10% 

  二是巨大能源消耗与双碳目标的矛盾。中等规模智算中心功耗通常在50兆瓦—100兆瓦之间,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用电负荷。截至2024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6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在推进算力建设的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是算力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是区域供需错配的市场失衡风险。部分地区可能对本地算力市场需求预判不足,导致投资超前、设施利用率偏低。同时,算力资源若过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可能加剧区域间数字鸿沟,也可能导致全国范围内的供需错配与资源浪费。 

  四是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的体制机制约束。算力基础设施运营具有技术密集、市场导向的特点,对运营团队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如何建立既符合国资管理要求又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营机制,是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推动算力发展的政策路径与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优化算力资源布局。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牵头,制定全国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域在东数西算等国家工程中的功能定位,对超大型、大型智算中心建设进行科学评估与总量调控。建立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机制,通过统一标准、协议互认、数据互通等方式,提升算力资源配置效率,避免区域间盲目竞赛与重复投资。 

  二是构建算力与绿电协同发展模式,破解能源瓶颈。鼓励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布局算力集群,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广使用液冷、浸没式冷却等先进节能技术,建立严格的算力中心PUE(电能使用效率)准入标准。通过差别化电价、绿电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激励算力企业优先采购和使用清洁能源,确保算力发展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与资产管理工具,化解投资风险。鼓励发展以算力资产为底层资产的基础设施公募REITs,盘活存量资产,为新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探索设立算力设备融资租赁、加速折旧等灵活的财税政策,允许算力设备按3—5年加速折旧,以应对技术快速迭代风险。建立科学的公共算力资产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资产评估和绩效考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是鼓励应用场景创新,以真实需求牵引产业发展。政府应率先开放公共数据资源,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自动驾驶等领域设立人工智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激励企业与科研机构依托本地算力平台开展技术攻关与模式创新。建立政府采购算力服务的标准化流程,为算力市场培育提供稳定需求支撑,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发展格局。 

  五是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法规制度,为算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完善算力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算力发展统计监测体系,定期发布算力发展指数,为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需防范的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研究23ZDA024)阶段性成果】 

  【蔡红宇,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国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