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抓住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五个关键点

2025-1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时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的总体方向,并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系统部署。在新发展阶段,自贸试验区已从试验田升级为高产田,正加速迈向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其先行先试的制度供给能力,将成为破解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 

  一、深刻领会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的时代内涵 

  回望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历程,正是这一逻辑的实践写照: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破冰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到2021年海南自贸港发布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再到2023年国务院集中在全国推广第七批22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改革与开放相互牵引、制度创新螺旋式上升,持续为全国稳增长、稳外贸、稳外资注入确定性。进入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传统要素成本优势逐步减弱,而全球贸易格局正加速向规则机制融合转型。全会明确要求积极扩大自主开放。自贸试验区聚焦打造开放高地,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推动开放形态从商品自由流通规则制度对接升级。这种转型既是应对单边主义的战略举措,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自贸试验区需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系统性开放,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制度堵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确定性。 

  二、十五五时期推动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走深走实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压力测试区,必须勇担使命,在制度型开放上实现新跨越,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精准发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以高标准规则对接为先导,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主动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是自贸试验区在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核心在于聚焦数字贸易、绿色标准、竞争中性、知识产权保护等边境后规则领域,开展系统性、集成式压力测试。例如,在服务业开放方面,可在电信、医疗等敏感领域探索更具弹性的准入和监管模式;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与安全评估白名单机制,寻求数据安全与自由流动的平衡点。关键在于形成试点评估优化推广的闭环机制,将成功的规则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全国性的制度红利,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以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构筑实体经济强支撑。自贸试验区需紧紧围绕《建议》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难点进行制度供给。一方面,要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升级,探索保税研发+检测+维修全链条监管创新,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提供弹性化、便利化的国际协同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立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数据跨境便利化政策,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同时,强化区区联动”“港区联动,将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竞争优势。 

  以激发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自贸试验区应充分利用保税、免税、退税政策叠加优势,着力打造离岸科创特区。要积极探索针对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制度,吸引全球顶尖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落户。建立保税中试+离岸孵化模式,为境外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供便利。同时,创新金融支持,利用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开发知识产权、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等产品,破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题。可借鉴国际经验设立创新监管沙盒,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提供可控的试错空间,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以促进市场高效联通为关键,打通国内大循环梗阻点。自贸试验区要发挥制度飞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经验。重点推进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例如在资质认定、标准互认等方面率先实现一地认证、全国互认。要着力建设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平台,探索数据要素跨境、跨区域流通机制,释放数据价值。在市场监管层面,需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执法机制,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有效震慑,营造公平透明、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以统筹开放和安全为底线,织密产业链供应链防护网。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自贸试验区需在扩大开放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在引进来方面,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投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在走出去方面,要健全海外投资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特别是沿边自贸试验区,应深化与周边国家的跨境产业合作。同时,必须建立完善产业安全预警和贸易调整援助机制,提升应对国际经贸摩擦和外部冲击的韧性,确保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 

  三、强化系统集成,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这一方法论为自贸试验区破解制度创新深水区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自贸试验区改革已告别单点突破的初级阶段,边际效应递减问题日益凸显,亟须以系统观念重塑改革推进路径。一方面,建立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市场主体四维协同机制,对数据跨境流动、服务业开放等重大改革事项实行揭榜挂帅,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打破部门壁垒与政策碎片化困境;另一方面,推行制度创新+应用场景双清单管理模式,每年滚动发布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需求清单应用场景机会清单,精准对接企业发展痛点与产业升级需求,实现市场主体点菜、政府部门配餐的良性互动。同时,构建事前评估+事中监测+事后复盘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跨境资金、人员、数据、物品流动实施非侵入式监管,确保改革试点风险可控、压力可测;并强化改革绩效+发展质量双考核导向,将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率、市场主体获得感、产业链韧性指数等核心指标纳入统计、财税、考核制度体系,形成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闭环管理,切实提升自贸试验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潮起东方,奋楫者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全面深化改革擘画了新蓝图,也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推动规则、标准、管理、标准四位一体制度型开放新跨越,就一定能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平台、全球高端要素的引力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窗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强劲的自贸力量 

  (作者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