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对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生力军,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深入总结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成效与经验,精准把握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十五五”时期更好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对成都等地的调研,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专精特新企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构建良好发展生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呈现“质升量增”的良好态势,展现出鲜明特征。
战略契合度高,有力支撑自主可控。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其发展导向与国家战略需要高度同频。它们长期专注于细分市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持续攻坚,有效填补国内空白,为解决“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了坚实支撑。例如,四川科道芯国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打破国内NFC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便是生动例证。
专业优势突出,构筑深度竞争壁垒。专精特新企业秉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深耕产业链关键环节,在特定领域形成了难以替代的技术、工艺和产品优势。它们不仅是产业链的“关键补丁”,更通过创新成果辐射带动上下游协同升级,提升了产业整体效率。截至2025年8月,成都市培育了3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泛分布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领域。
创新驱动明显,研发投入持续加力。“小而精”“专而强”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突出标签。它们虽规模不大,但创新决心大、研发投入强度高,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和发明专利授权量显著高于一般企业,展现出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发展模式,成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的活跃力量。
市场拓展有力,国际化步伐稳健。凭借过硬的质量和技术,专精特新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同时,越来越多企业从“隐形冠军”走向台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部分企业产品成功进入全球高端市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仍面临一些共性难题。
高端人才引留难题亟待破解。人才是企业创新的第一资源。相较于大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品牌影响力、资源实力方面存在短板,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同时面临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融资渠道仍需拓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多依赖银行贷款,但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使其获贷不易;风险投资对早期阶段关注有限;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因素叠加,给需要长期、大额研发投入的专精特新企业带来较大资金压力。
出海发展面临复杂风险挑战。开拓国际市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逆全球化思潮、贸易壁垒、技术封锁等风险上升,加之企业对海外市场规则、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的适应难度大,面临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压力,国际化经营之路挑战重重。
为专精特新企业创造更优发展环境
强化人才支撑,筑牢创新发展根基。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企业与高端人才对接机制,支持以柔性方式引才用才。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探索股权激励、分红等模式,建立关键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同时,在研发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深化金融赋能,畅通企业血脉。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等模式,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积极引导资本投向早期阶段,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通过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服务流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体系化护航出海,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要帮助企业系统构建跨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目标市场前置研究,强化合规管理能力,特别是知识产权和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拓展合作平台,用好规则红利,健全海外权益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实施本土化融合与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技术合作、定制产品、嵌入当地产业链等方式提升适配性,参与标准制定,加强品牌推广,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共赢的跃升。
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必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使其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