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下称“两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强省和消费高地,推进“两新”工作具备坚实的产业优势和市场潜力。
江苏产业与市场基础雄厚。江苏拥有8500万人口和超过2491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截至2024年6月),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09万辆。同时,作为家电生产和消费大省,每年家电换新需求预计达750万台。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提供节能、智能、绿色的新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而较高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则为绿色消费升级创造了广阔空间。
“两新”政策启动以来,江苏各地积极响应,开局良好。南京对1.1万台老旧电梯进行安全评估,苏州梳理出首批设备更新需求项目755个。在消费端,江苏省已将“苏新消费”系列活动与以旧换新相结合,2024年统筹安排省市两级财政资金共154亿元予以支持,通过发放消费券、数字人民币红包等方式,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2024年数据显示,在政策带动下,江苏限额以上绿色家电零售额增长了40.7%。
从绿色消费的全链条视角审视,江苏“两新”工作仍面临挑战,需要精准施策,构筑绿色消费新生态,围绕绿色消费全链条,实施五大升级行动。
融前端引导,促后端增值:从资金补贴转向价值服务。优化补贴方式,将部分财政补贴与便捷的后端服务挂钩。探索“一站式换新”服务模式,消费者购买新产品时,销售企业或合作方应该提供免费上门、拆卸、搬运旧品的服务。同时,引入市场化估价机制,对功能完好、年限较短的旧品,鼓励二手平台介入,实现价值最大化,变“废品价”为“二手商品价”,提升消费者获得感。
建回收网络,立规范标准:从零散回收转向智慧循环。由政府牵头,联合龙头回收企业和互联网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互联网+”智慧回收体系。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社区回收中转站和区域性分拣中心,并将其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地图。推行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将更多非正规回收主体纳入监管,确保废旧产品进入有资质的企业进行环保拆解和资源再生。
强绿色供给,铸权威品牌:从产品众多转向品牌引领。加快构建全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依托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扩大碳标识认证范围,从工业品延伸至更多消费品类。设立“江苏绿品”认证标识,对符合更高节能、环保、健康标准的产品进行认证和推广。在政府采购、商场专柜、电商平台中优先推荐“江苏绿品”,并给予额外消费激励,形成“生产有动力、消费有指引”的良性循环。
“换新”与“收旧”联动,畅通循环体系:从循环不畅转向链条融合。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家电、汽车制造企业深度参与回收环节。支持销售企业与回收企业、拆解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股权合作、业务捆绑等方式,打造“销售即回收”的逆向物流体系。消费者在门店或线上购买新品时,可一键预约旧品回收,实现“送新拖旧”无缝衔接。
深化政策解读,培育理念新风:从经济动员转向文化浸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消费理念宣传教育。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通过社区、学校、媒体等渠道,广泛普及超龄电器的高耗能和安全风险知识。结合“世界环境日”等节点,组织“绿色家庭”“低碳达人”评选等群众性活动。将绿色消费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从小培养新一代的绿色价值观,让绿色消费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社会新风尚。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极端气温冲击下新型电力系统三元悖论的解锁路径及政策模拟研究”(72474108)、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面向乡村振兴的农光融合推进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24EYB011)】
【张慧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吴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长聘副教授、私募投资基金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