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加速到来,银发经济正由“成本压力”转向“增长动能”。智慧医疗作为技术与民生的结合点,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平台与远程诊疗提升服务效率与可及性,带动医养结合与产品创新,拓展银发经济的新赛道。展望“十五五”时期,以智慧医疗赋能银发经济,既有助于缓解养老服务压力、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也有望形成面向老龄社会的新质生产力与社会治理新范式。
老龄化挑战催生银发经济新动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年群体对医疗、养老、康复和护理等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对公共治理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并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银发经济成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抓手。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以银发经济为主题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围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培育新兴产业,提出了涵盖助餐助老、医养结合、智慧健康养老、康复器具、适老产品创新、金融支持等在内的4个方面共26项具体举措,明确要求把银发经济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政策首次将银发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既回应了庞大老龄人口的现实需求,也为推动养老产业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说,银发经济既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也具备推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
智慧医疗则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医疗领域加速应用,从远程诊疗、慢病管理到居家康复、健康监测,智慧医疗不断突破传统医疗模式的局限,实现了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的延伸。这一转变对于老龄社会而言意义重大。老年人最需要的是连续、可及、负担得起的医疗与护理服务,而智慧医疗恰恰能够通过数据互联、精准干预和智能预警,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诊疗效率,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矛盾。在社区层面推广智慧医疗模式,还能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养老中心和居家护理的协同,形成医养结合的整体方案,提升超大城市在老龄化背景下的治理能力。
从战略层面看,智慧医疗赋能银发经济的发展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大,更强调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老龄化背景下,只有让老年群体共享现代化成果,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智慧医疗与银发经济的结合,正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它能让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的老年人获得更公平的健康保障,同时还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和服务均衡,缩小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
同时,智慧医疗与银发经济的融合发展,也为“十五五”时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智慧医疗以其科技含量高、应用场景广的特点,能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带动医疗器械、信息技术、康养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还能形成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整体进入健康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智慧医疗赋能银发经济的发展,既是回应老龄化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产业创新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从满足老年人日常健康需求,到缓解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再到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共同富裕,这一进程不仅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关乎国家长远的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因此,把智慧医疗建设作为“十五五”时期银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予以推进,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智慧医疗发展仍面临供给瓶颈
尽管智慧医疗近年来迅速发展,但在应对老龄化这一重大社会挑战时,仍面临多重瓶颈。
第一,基层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与区域差距依然明显。截至2023年末,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1016238家,但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仅有37177个,且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只有67.6%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说明数字化覆盖尚未深入基层。这使得老年群体在社区无法便捷获得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关键服务。
第二,智慧医疗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尚不顺畅。尽管政策倡导医养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尚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与服务标准,医保支付体系亦未充分涵盖远程医疗与数字健康服务,这限制了智慧医疗在养老服务中的推广落地。
第三,产业链条尚不完善,供给仍不充分。当前银发经济相关企业多集中于传统医疗器械和保健产品,而面向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终端、康复设备、可穿戴健康监测器等产品供给不足,适老化且价格合理的创新产品缺口明显。
第四,制度与治理机制尚显滞后。智慧医疗涉及卫健、民政、医保、网信等多个部门,但制度衔接不够,数据共享受限,隐私保护与法规尚不成熟,造成服务推广难度加大。
第五,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亟待解决。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新增网民中,60岁及以上群体占20.8%,但整体网民构成中老年人占比仍不高,互联网普及率与其人口比重之间存在明显反差。这表明很多老年人尚无法纳入智慧医疗用户范围,形成技术与服务供给的断层。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十五五”时期,智慧医疗赋能银发经济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老龄化社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民生领域落地见效。银发经济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议题,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它不仅关乎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如何在大国现代化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
首先,要把智慧医疗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智慧医疗本质上是数字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的产物,符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要求。在“十五五”规划框架下,应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养老照护、健康监测、慢病管理等场景中加快应用,打造一批面向老龄群体的智慧产品和服务,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这不仅能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压力,也能开辟数字经济与健康经济结合的新赛道。
其次,要在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智慧医疗与银发经济融合发展的环境。银发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协调与制度创新作为保障。应推动医保支付方式与数字健康服务的有效衔接,探索将远程诊疗、智能康复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保险企业进入银发经济新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治理层面,要完善医疗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制度,既保障信息安全,又促进跨区域、跨机构的智慧医疗应用落地。
再次,要强化区域示范和推广效应。以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在智慧医疗与银发经济领域已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应在“十五五”期间加快总结经验并推广到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人口老龄化较为突出的区域。通过打造区域示范样板,实现从点到面的扩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局部压力,也能提升全国治理能力的整体水平。
最后,要将银发经济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紧密衔接。智慧医疗赋能银发经济,正是让老年群体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具体体现。通过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在改善民生福祉的同时,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格局。这对于破解老龄化挑战、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东城区信息工作专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