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核联动”的实践探索

2025-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依托“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推进机制,成渝双核经济体量稳步扩大,逐步形成“双核联动”的发展模式。推动人口、产业、资本、信息等资源双向畅通,通过通道先行、机制破局、创新赋能三位一体的路径,探索构建“双核联动、全域带动”新机制,寻找破解区域发展突破口。

  通道联通协同发展:构建西部开放型枢纽体系。成渝立足国家向西开放“双核”定位,强化通道联通与枢纽功能,助力西部城市群价值提升。枢纽通道互联,塑造交通优势新格局。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成渝地区已基本形成海陆空铁多式联运的国际性物流枢纽网络。重庆强化“渝甬”“渝湛”铁海联运通道衔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则加快推进双机场枢纽能级提升,提升空港与陆港联动能力,实现“空陆并举、通达欧亚”的通道跃升。2021年至2024年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万列,占全国25.2%,覆盖欧亚120个城市节点。成渝“双核”作为通道主枢纽,不仅显著提升西部地区整体通达水平,也通过干线延伸与通道共享,有效带动贵阳、昆明、兰州、西安等周边省会和节点城市深度融入国家开放大通道。开放平台叠加,构建西部协同开放高地。以“通道+产业+平台”模式,成渝推动西部城市从交通中转向枢纽经济转型,依托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国际铁路港等开放平台,形成全链条开放体系。两地发挥人口集聚优势,以梯度互补的产业结构(汽车、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年产值超2.2万亿元)吸引东北、西北等地区人口流入;依托巴蜀文化融合性与“房价洼地”形成生活成本洼地,打造适居宜业型城市枢纽。当前,成渝城市群占全国跨省人口净流入比重达6.5%,呈现出“产业吸附—人口集聚—交通支撑”协同驱动的西部城市发展新范式。

  协同治理科创共兴:增强区域联动内生动力。成渝“双核”以一体化治理机制和科技协同创新为抓手,逐步形成跨区域协调、跨部门协作、跨层级贯通的发展体系,为西部地区整体转型注入制度红利与科技动能。区域协同治理,构建跨域联动新范式。成渝积极推动建立双城经济圈,推动规划对接、政策协同、生态共治深入开展。2024年,川渝签署协同立法协议4项,联动监督1项、代表合作2项,围绕毗邻区域合作,两地共建重点项目300余个,探索“破行政边界、建功能组团”的统筹路径,带动广元—巴中—达州、广安—南充—遂宁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有效放大双核辐射效应。科技协同发力,推动区域创新能级跃升。成渝依托两地国家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创工程协同布局,推进科技成果共研共享和高能级产业集聚。成都科学城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共建西部科技创新走廊,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打造跨区域创新集群,带动西部地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全面提速、积厚成势的新阶段,对于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促进新时代西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进一步发挥成都和重庆“双核”比较优势,形成“促联动、带全域”发展格局,以成渝“双核联动”为牵引,优化枢纽体系、统筹区域发展、增强创新协同,是构建西部地区多极支撑、区域联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优化枢纽通道体系,提升辐射联动能力。拓展通道与联运体系:加强成渝地区向海口辐射的铁路网络规划建设,形成“一带一路”经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在RCEP框架下构建“成渝+滇桂+东盟”的跨境供应链新格局,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体系,联动广西钦州港,打造面向RCEP的贸易走廊。统一贸易规制与标准:推进中欧班列货物编码、通关数据标准统一,探索与RCEP、CPTPP规则对接。试点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区块链跨境结算等创新工具。吸引全球资本参与内陆贸易体系,形成陆上贸易规则制定权,重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支持自贸试验区、铁路港、空港新城等重点平台与现代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通道+平台+产业”联动集聚,提升交通走廊的经济承载功能。通过构建开放型通道经济体系,实现西部城市由“通道过境”向“枢纽经济”转型。

  健全区域协同机制,打通联动发展堵点。统筹城市发展,推动协同治理:要在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勇挑大梁、示范引领,坚持“川渝一盘棋”思想,携手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更好服务引领西部地区现代化。进一步强化成渝两大城市圈的互联互通、产业协作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完善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建成可承载国家战略腹地核心功能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增强城市政策协同性,打破行政边界阻隔,探索跨域审批、生态共治等制度创新,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资源要素在城市群间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组建城市联盟,推动区域合作:支持川渝滇黔、陕甘宁青等组建区域城市联盟,通过共建共营产业园区、跨界创新走廊、联合招商机制,实现功能互补和利益共享。通过制度型协同机制的系统建设,打通区域合作壁垒,构建联动共建的制度基石,增强西部整体发展能力。

  强化科技协同与成果外溢,增强西部内生发展能力。构建科技协同圈,打通研发转化通道:加快西安、贵阳、昆明等区域科技平台与成渝双核的联动建设,打造“西部科技协同圈”,支持各地发展“研发飞地”与“成果转化站”。将科研机构与产业园区对接,实现“研发在双核、转化在腹地”。完善创新生态,提升科技成果应用效能: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构建跨区域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互认制度,提升科技应用效率。通过科技协同、机制共建和平台互联,构建覆盖西部多层次、多梯度的创新生态系统。

  推动交通枢纽能力提升、跨区域治理机制完善与创新要素加速聚集,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要素配置、强化带动效应,有助于形成成渝及西部空间一体、功能互补、优势互联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上述措施既扎根成渝实际,又服务西部全局,为探索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度实施提供借鉴参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效应研究”(24XGL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