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一个复杂且紧密的产业生态圈,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过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再到最后的售后服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关键原材料的开采与加工,这些原材料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核心,其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直接影响后续生产环节。中游以核心零部件制造为主,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这些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决定了车辆的性能和品质。产业链下游涵盖整车生产销售,以及充电设施建设、维修保养等服务,这些服务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使用保障体系,对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有鲜明特点。首先,技术密集度高,依赖电池、电动驱动和智能网联等高科技领域。例如,先进的电池技术可提升车辆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电动驱动技术决定车辆动力性能,智能网联技术让驾驶更便捷、智能。其次,受政策驱动明显,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和产业规划等政策,一方面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刺激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保障产业稳定发展。最后,产业协同性强,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与主机厂等密切合作,共同确保整车质量和生产效率,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核心在于确保产业链的稳定性、完整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稳定性确保各环节有序运行,防止供应中断;完整性要求产业链环节齐全,实现自主可控;竞争力体现为在全球市场中的独特优势,能与国际产业链竞争;抗风险能力则是应对内外部冲击的坚实后盾。从宏观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有助于能源结构转型,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减少尾气排放,助力环境保护,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的因素可分为内外部两方面。外部因素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产业链影响深远。技术变革迅速,新型电池技术等的出现可能重塑产业链格局。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市场竞争加剧等,都给产业链带来冲击。内部因素中,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的资源储量、分布及供应稳定性,是产业链的根基。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产业链竞争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协同创新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对产业链安全稳定运行起着关键作用。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需遵循四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基于科学理论,客观准确反映产业链安全状况,确保评估真实可靠;系统性原则,全面考虑产业链各环节内在联系,从上游到下游构建完整架构,避免片面性;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简便,方法实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动态性原则,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指标体系需适时调整更新,保持评估时效性和有效性,以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确保评估体系科学合理且与时俱进。
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指标筛选至关重要。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产业链安全的指标。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分层,明确其重要程度和相互关系;再通过相关性分析,剔除冗余或关联度低的指标。经过严格筛选和优化,最终确定评估体系。该体系涵盖原材料供应安全指标(衡量供应稳定性)、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评估研发水平)、市场竞争力指标(反映市场地位)、产业链协同能力指标(体现协作效率)以及政策环境指标(考量政策支持力度),能全面、科学地评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状况。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评估体系中,确定指标权重十分关键。常用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元素分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熵权法根据指标熵值客观确定权重;德尔菲法则依靠专家经验,通过多轮反馈确定权重。实际操作中,可将专家打分与数据分析相结合。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依据其专业理解和经验对指标打分,同时结合大量真实数据进行科学严谨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能准确确定各指标权重,真实反映其在产业链安全评估中的重要程度,确保评估体系准确可靠。
三、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关键原材料保障。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关键原材料保障迫在眉睫。首先,优化全球原材料布局,鼓励企业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积极开展海外资源勘探开发,建立稳定供应渠道,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来源。其次,大力推进原材料回收再利用,加大对废旧电池等回收技术研发投入,培育相关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后,建立健全原材料储备机制,国家和企业共同构建完善储备体系,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和结构,有效应对市场波动和供应风险,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稳定安全。
第二,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激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对电池技术、电动驱动技术等核心领域资金支持,营造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脱技术依赖。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紧密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本土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提升产业人才素质,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人力支撑,保障产业链安全发展。
第三,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保障产业平稳运行的关键举措。首先,重点加强企业间合作,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破各自为战局面,建立长期稳定战略伙伴关系,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方面协同发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次,全面优化供应链管理,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供应链各环节透明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增强供应链灵活性,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有效降低供应中断等风险。最后,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规模优势和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共同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共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精心制定产业政策,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政策内容,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实施效果,通过政策引导合理配置资源,推动产业向绿色、智能、高效方向稳健发展。其次,大力推进标准建设,加快构建涵盖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全环节的完整标准体系,明确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提升产业规范化程度,助力产业标准化、国际化发展。最后,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破除市场壁垒,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竞争氛围,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良好环境中发展壮大。
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评估体系复杂且必要。通过科学筛选评估指标、确定权重并构建模型,能准确衡量产业链安全。保障产业链安全需多管齐下,包括加强关键原材料保障、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链协同以及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评估体系也需持续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应产业变化,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其行稳致远。
(作者:高佳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商学院讲师;肖俊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