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新近刊发的重要文章《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中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正确理解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新动能与旧动能的关系始终是引人关注的重大历史命题。新动能的兴起往往伴随着旧动能的式微,这种更替既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折射出社会进步的深层逻辑。正确理解新动能与旧动能的关系,不仅关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决定着社会转型的成败。
新动能的培育需要建立在旧动能的基础之上。旧动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传统驱动力,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与技术经验,其依托的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市场规模,共同构成了新动能生长的“母体”与根基。同时,旧动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技术路径和市场规则,也深深烙印在新动能的基因之中,赋予其独有的特征。例如,传统制造业的精密工艺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其规模化生产的理念促使新动能在发展初期就注重效率与质量的平衡。
新动能的成长也会带动旧动能的更新。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新动能在继承旧动能原有优势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新旧动能转化中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推动了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例如,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得研发周期缩短了45%;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连接200万家中小微企业,使传统产业集群的协同效率提升60%。
新旧动能转换既是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我们把握好节奏与平衡。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培育新动能,又要注重方式方法,稳妥有序地更新旧动能,以实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二、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历史交汇点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双向渗透,既构成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特征,也重塑了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路径。
这种融合首先表现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融合。其本质在于传统生产要素突破了原有边界的束缚,在知识、数据、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的催化下,产生出更具生命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这种新的生产力形态由数据流与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相互交织而成。例如,工业互联网通过平台数据将离散的生产要素连接起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重构了制造业的底层逻辑;智慧农业通过数据流重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数据种田”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限。这种整合不仅促使资源更加高效配置,更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潜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在于形成以开放、协同、共享为核心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不仅重塑了要素配置结构与配置效率,更催生出全新的经济形态与产业范式,推动产业组织形态从“链式分工”向“生态共生”演进。企业、用户、科研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汇聚于同一产业生态,通过数据共享、创新协同、价值共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比如,智能硬件企业将操作系统向开发者开放,新能源汽车厂商与能源公司共建充换电网络,电商平台赋能中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这种协同创新不仅实现了更好的资源配置,而且在系统内部通过多元主体的相互反馈机制,形成了系统的自我演进和进化。如此一来,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的技术壁垒,而是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协同效率和进化能力。
三、协同推进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是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加强产业协同。如前所述,新旧动能转换已不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复杂的系统协同演进过程,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加强跨企业、跨产业的深度协同创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联动,促进新的生产要素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环节高效配置,推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跨产业的横向融合,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交叉渗透,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
加强区域协同。区域间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要素流动不通畅、产业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式。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形成基础研究矩阵。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的跨区联动,构建多中心、开放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创新资源由“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的转变。
加强政策协同。加强政策协同是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键。在制度层面,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帮扶、财税金融、人才激励等政策的协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开放共享等制度供给,促进政策、规则、标准等的联通。建立跨部门决策体系,完善中央与地方的政策评估机制。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政策与风险共担基金等市场化工具有机结合,引导社会资本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通过政策协同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格局,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