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中明确指出,“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2025年的经济工作指明方向,更为经济持续高发展提供了长期战略指引。
一、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理论的再思考
供给和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构成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框架。准确把握两者关系,是科学制定经济政策的前提与基础。具体而言,总供给是指在一个特定经济周期内,一国(或地区)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额;总需求则是指在相同时间段内,该经济体内部及外部各主体对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购买力之和。从宏观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统筹好两者关系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供给和需求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需求侧为供给侧提供价值实现的场域,供给侧则为需求满足奠定物质基础。现实经济系统运行复杂,供需变量间存在多重影响机制,呈现出协同性与互补性特征。
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均衡关系,是总量与结构持续协调的动态均衡。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实现,既要求总量层面价值形态的均衡匹配,也依赖于实物形态的结构适配性。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前提基础,结构平衡则能深化并保障总量平衡的实现。即便在供需总量上达到平衡,若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升级,仍会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往往比总量失衡更具破坏性。同理,供给侧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必然会促使需求体系进行适应性升级。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动态平衡,要求总量与结构持续协调。短期经济波动,如失业与通胀等问题,更多依靠需求管理政策进行调节。而要实现长期增长,则更需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事实上,宏观经济动态平衡的内涵,已超越传统总量均衡的既定范畴,延伸为一个以时间异质性协调、空间结构性优化以及制度适应性演进为视角的多维复杂体系。维系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相机抉择、精准施策”治理理念,正是基于对供需关系动态演化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强调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通过灵活调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持续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推动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融合,促进供需结构的动态协调。
(一)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建立健全动态协调机制
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重构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交汇期,强化宏观政策协同效应,已成为破解总供给与总需求动态失衡的关键抓手。我们要深入推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融合,协同推进总量政策的长期化与结构政策的普遍化。其一,构建多元的政策协同机制,促使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及监管等政策与改革开放措施协同发力。切实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评估体系,提升政策组合效能,既要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均衡,又要推动供需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二,协同实施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加快产业政策创新,产业政策应重点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大对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宏观调控政策也要为产业政策实施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比如运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引领社会资本向重点产业领域集聚发力,实现供给侧质量与结构的双重升级。其三,健全动态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宏观政策评估与调整机制,促进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有机融合,严格评估各项政策对经济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行业与区域、就业与预期等多维度的影响。尤其要借助大数据监测、人工智能、政策模拟等技术手段,提升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前瞻性与科学性。
(二)全面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与投资协同发力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扩大内需,需重点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要着力推进消费提质升级。从就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入手,实施分类施策,积极开展提振消费行动。推动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加速推进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核心的“两新”促消费政策体系,持续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带动作用。大力支持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两重”建设,合理配置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新增地方专项债券等各项建设资金,引导资金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核心产业倾斜,全面提升整体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资,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以及低空经济等新一批经济增长引擎,从而持续推动产业加快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要扎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继续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领域中。
(三)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供给质量
其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升级版”。深化改革是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产业、产品和服务创新升级。需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范式,重塑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基础研究战略布局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联动机制,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在基础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工业软件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着力打通供给约束的堵点、卡点,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供给体系的质量跃升实现需求牵引的范式转换,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其二,稳步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全面实施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的复合策略,加快构建市场主导的出清机制,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建立产业重组预警机制,实现落后产能的精准淘汰。推广运用工业互联网和清洁能源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具有技术外溢效应的未来产业集群,在形成“雁阵式”产业升级格局中,化解传统产能过剩与新兴产业同质化竞争的结构性矛盾。其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有为”之手的作用。加快探索构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协调的新机制,政府要不断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完善市场规则并带头遵守规则,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确保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规范政府监管行为、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加快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其一,完善基础市场制度,破除供需错配壁垒。立足供需动态均衡,以系统观和全局观把握生产力布局和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权保护体系。深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氛围。其二,优化流通网络,畅通供需循环渠道。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加强全国数字信息机制统一,优化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依法公开市场主体、投资项目与产量产能等信息,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促进商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流动,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其三,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构建全国统一要素市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体系,扎实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效领域聚集,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空间集聚效应,构建具有创新成本优势、应用场景多元和技术外溢显著的发展环境,以此推动我国产业分工深化与技术创新,促进供给质量不断提升、需求优化升级,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孙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一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