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

2025-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我国高度重视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工作并取得卓越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不断出现在我国的文件报告中。《“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面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方面,则引导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力。

  目前,我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前瞻布局与系统完善。围绕100个细分产业领域开展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资金、数字技术、模式创新等方面服务中小企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等政策出台,积极构建并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支撑。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国层面的数字经济战略。

  数字产业为数字技术、产品及其他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总和,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数字产业涵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产业。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产业数字化为依托数据要素赋能相关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产业的组织方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资源要素等将会发生重构。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融合过程中会催生自动驾驶、无人配送、智慧旅游、柔性定制、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相辅相成。数字产业化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数字解决方案、数字设备等支撑;产业数字化发展,尤其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数字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市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者协同发展、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与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比来看,数字产业化占比约为两成,产业数字化占比较大,达到八成以上。近年来,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22年数字产业化规模占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6.2%提升到2022年的9.2%。

  随着DeepSeek等先进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发展及两者的协同化进程。在产业数字化方面,DeepSeek等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智能匹配算法等能力,能够为产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如在制造业中,DeepSeek可以助力实现智能研发、智能制造和智能供应链管理等。在数字产业化方面,DeepSeek人工智能本身作为数字产业化的“一份子”,将数字产业发展推上一个新高度。此外,DeepSeek的开源特性使得更多数字企业和开发者能够轻松获取和使用先进的AI技术,建立二次开发模型,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拓展新的市场场景,赋能数字产业提升能级。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方面,DeepSeek作为开源生态,吸引了大量的数字技术开发者、数字企业以及海量的产业数字化需求,促进了两者的对接协同进程。

  在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下,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与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从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生态打造等方面发力,共同促进我国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发展,通过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发展,以数字赋能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构筑起我国优质数字相关产业体系,更好地支撑、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推动企业与产业“双线发力”,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宣传推广,数字转型探索实施卓有成效的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分享数字化转型经验,改变企业“不愿投、不敢转”观念,为企业“不会转”提供方法路径。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数字服务平台,开放龙头企业数字技术、市场链接等优势资源,以数据赋能促进产业链贯通与提升产业协作效率。立足产业发展特点与数字化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出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创新并推广优秀转型模式,加快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充分挖掘产业的数字技术应用新场景,建立健全数字技术转化机制,以数字技术在场景内的转化应用更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如引进VR等数字技术,结合消费领域的沉浸式购物新场景,打造消费领域中虚拟现实购物新业态。

  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促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在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方面,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等技术创新相关主体,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聚焦量子信息、传感器、数字孪生、脑机融合、神经芯片等数字产业化重点领域,协同攻克数字关键技术;推进数字技术相关开源社区、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协同共享,制定数字技术的相关开放标准,加强不同创新团队之间的技术交流,推动数字技术进步。在促进模式创新方面,深化数字技术在三产领域的应用拓展,加快培育智慧销售、在线问诊、共享出行、智慧商圈、智能停车等新业态,不断丰富数字产业化业态;瞄准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及新业态发展,构筑高效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补齐完善产业关键环节、高价值环节,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数字产业体系。

  不断完善产业服务生态,为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环境。打造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生态,依托市场与公共服务为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引聚发展所需的前沿技术、技术人才、科技服务平台、数据平台、数据基础设施等关键产业要素。引进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并提供培训、资源链接、技术转移转化等服务。建立完善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考核机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阶段性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数字人才招引服务机制,为数字化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生活环境,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撑。与行业协会、标准组织等合作,推动基于DeepSeek的产业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制定,通过DeepSeek的开源特性和API接口,吸引供需双方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构建基于DeepSeek的产业生态。

  【本文系天津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协同发展问题研究”(TJYJ21-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