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

2025-03-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日前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为突破口,聚焦“单产与品质双提升”的粮食安全战略,系统部署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发展、防止规模性返贫等核心任务,为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全面振兴擘画行动纲领。

  202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十四五”规划收官决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亮点?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从何处发力?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

  改革是我国“三农”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呈现许多新趋势新特征,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纵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改革”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这是否意味着以改革来引领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仍是当前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唐丽霞:改革是我国“三农”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机制。1978年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其释放的制度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农业剩余,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我国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也使得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减少到1.25亿,是我国贫困人口降低速度最快的时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非农就业的增加,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在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我国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权分置改革,既保障了小农户的土地承包权,让小农户有了土地为基础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还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改革为核心,通过改革来实现农业增收益、农村增活力和农民增收入,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不变的“三农”工作基调。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中国社会科学网:仔细阅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可以发现,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所占篇幅最长的部分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一部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事关国家安全,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作出了系统安排部署。

  唐丽霞: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的系统安排一直都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这一方面体现了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粮食价格波动日益频繁,保持粮食供应和价格的稳定有助于稳定经济基本盘,这也是我国能够从容应对疫情大流行、气候变化、国际冲突等危机的重要经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政策的连续性,政策的连续性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这不仅仅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保障了种粮农民的收益。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唐丽霞: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科技兴农到现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都强调科技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从1978年的20%上升到2023年的63%左右,农业发展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组织方式从小农生产为主到适度规模,生产主体从个体小农到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雨养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目的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导向,市场也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等。这些转变使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就是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同时还需要正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区域间、产业间、主体间、环节间的不平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什么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了县域?这是否表明我们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县域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

  唐丽霞:县城是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县域产业发展对于乡村发展的带动性最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可以为农民实现本地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第一要结合县域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条件明确县域主导发展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带动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和延展产业链条。第二要优先保障县域产业的要素供给,包括金融、土地、财政等方面的要素保障。第三要加大对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引导和鼓励。第四要拓宽市场渠道,加强对县域产业品牌、物流等方面的支持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杰/采访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