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这次会议提出民营经济“大有可为”。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这里主要谈两点:一是如何发挥好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金融如何更好服务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科创领域独领风骚。据统计,民营经济贡献了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产品,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当下,要进一步利用好民营经济在承担风险、推进创新方面的天然优势,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二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培养更多的“杭州六小龙”式的创新型企业。二是要努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市场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下定决心破除制约公平竞争的各类障碍壁垒。重点是要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包括能源、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三是要强化法治保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不断强化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障,形成长期稳定预期;同时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升执法水平。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服务好民营经济。因为就实体经济而言,民营经济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五六七八九”)。现代金融体系如何使得民营经济能够“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需破解的难题是如何为以民营经济为多数的实体经济做好服务工作。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体系中国有金融资产占比高达九成,企业数量上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五成,这是我国金融体系最鲜明的特征。这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规范有序发展民营金融企业,稳妥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通过发股发债等方式平等获得直接融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