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2024】努力推动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创新

2025-0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两个结合”进一步具体化,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在2024年1月1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要求,为金融思想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

  金融是“国之大者”,与国运民生皆息息相关。我致力于以自己的研究,为中国特色金融理论的构建作些贡献,帮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对未来的金融工作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准确的判断。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研究,贯穿了我个人学术的整个2024。

  时代发展,让中国站在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历史节点,使得对金融问题的认识更加细化和深化,金融思想史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理解现代货币制度要从根源上把握古老的货币理论,经济思想史学科应该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2024年12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中国银行研究院举办了“近代国际金融学说发展历程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从国际金融的概念、内容、教育三个维度展开了回顾和梳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晚清发行的英文报纸上已经出现国际金融的表述。近代中国学者对国际金融的理解和认识较早,在1859年的《资政新篇》中已有提及。国际金融的教育方面,在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的前身)时期,开始讲授国际金融相关内容。随后在20世纪初,北京大学经济学门(后改为经济学系)正式出现“国际金融”课程。

  十多年前,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中国金融的现代化渊源——民国金融思想》。我任教之后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是《中国近代金融危机理论与政策》。2017年翻译出版了《千年金融史》,此书至今仍是中外金融史和金融思想史比较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也越发感受到,中国金融思想史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指导方法。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