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帮扶政策 提振农村消费

2024-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其中,“大力提振消费”成为2025年首要重点任务,强调要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同时,会议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要“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确保农村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保障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从而提振农民消费意愿,拉动农村巨大消费空间,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需要依靠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帮扶项目的强大外力双重赋能,全面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稳定实现增收致富。

  不断激发脱贫人口和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强化志智双扶,加强典型引导。培育一批群众身边的奋进致富典型,开展“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在村里设置勤劳致富光荣榜、道德风采榜、善行义举榜等,营造见贤思齐、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强化对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深入开展“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好“一约四会”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用好主流媒体平台,设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题专栏,定期推出各地强化扶志扶智举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依靠完善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有效发挥帮扶资金对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带动作用,使其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实现增收致富,防止返贫致贫。坚持发挥联农带农和发挥农户主体双重作用,强化依靠辛勤劳动稳定脱贫、增收致富导向作用;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长效机制,既带动农户实现增收,又促进帮扶项目持续发展,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选准帮扶产业项目。产业帮扶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大型企业为发展龙头,通过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持续稳定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产业选择极其重要,必须因地制宜。精准选择符合本地资源、适合农户能力和需求的产业项目,切不可贪大求洋、盲目跟风。丘陵山区积极探索县域全域旅游模式,平原农区探索形成“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模式,特色农区形成生态产业园“抱团发展”模式,陆续壮大的特色小镇产业模式、特色电商产业模式、民宿度假产业模式、乡村集体经济模式、土地资源盘活模式等,都要切合当地实际,精准谋划,选准产业。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布局,做大做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空间上集中布局,推进产业形成规模、形成区域市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依托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地域品牌,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强化人才技术支撑。帮扶产业首要强化人才支撑。农村是人才和技术洼地。一些脱贫地区创办了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缺乏人才经营管理,主要靠村支书、村主任兼任。乡村缺乏新型职业农民、新业态人才,例如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乡村电商,非常需要新型经管人才。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挥人社、教育、民政、农业等职能部门优势,发挥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形成多路参与、相互衔接的技能培训机制,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新业态管理者;加强乡村人才引进,鼓励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提升干部待遇水平,提供乡村人才与智力支撑。帮扶产业更要强化技术指导。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带动能力。高质量推进培训持证工作,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全面提升中小农户市场参与能力。采取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技人才,增强其契约精神和风险防范意识。近期,产业顾问组支持脱贫县产业发展工作已经启动,将会促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帮助脱贫县找准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利益联结模式。一要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模式多元发展。客观评估当地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土地利用率等因素,做好调研和信息采集,保证利益联结模式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稳定实现就业致富。二要坚持共享发展,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以“保底+分红”等方式获得收益,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式获得租金,实现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确保联农带农效果。三要做好联结模式的推广与优化。选树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带动效果明显、可学可用的先进典型,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宣传推广、示范带动。坚持动态调整、优化创新,实现经营主体利益紧密相连,共荣共生。

  管好用活帮扶资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实施了大量帮扶项目,形成了巨量帮扶资产,全国已摸清扶贫项目资产2.77万亿元,已确权2.7万亿元。各地工作重心由“摸底确权”转向“管好用好”。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资产管理情况的纪律、审计、行业和社会监督,实施项目入库源头及资产的全环节跟踪问效,以考核奖惩倒逼资金管理高质高效;发挥驻村工作队、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等监督作用,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盘活用好资产,防止帮扶资产低效闲置。资金投入前,做好项目调研、风险评估与长期规划,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合作方,从源头把控投资风险;进行专题培训,提升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清产核资、管理维护和经营水平,提升村民“种养加销”水平;结合资产特点和当地实际,通过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扶贫资产多元经营,提高资产盈利水平。

  总之,依靠内生动力和利益联结双重赋能,实施产业、就业帮扶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和困难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广大农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加快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大目标。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