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的“三策合一”

——专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

2024-11-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的是将稳定政策(逆周期调节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这三类宏观政策纳入统一框架,从而打造新的宏观调控理论框架和新的政策实践思路。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框架是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深入了解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以及据此研判宏观经济形势、评价宏观政策操作、宏观政策建议等内容,10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专访了陈彦斌副校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 受访者供图

  全面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网:根据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如何更加全面地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陈彦斌:根据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要想更加全面地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需要结合实际增速、潜在增速与潜在增速合理水平三者的走势予以分析。其中,潜在增速是给定宏观经济结构下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条件下的经济增速。潜在增速合理水平则是最优宏观经济结构下的潜在增速水平,是一个经济体理想的经济增速,也是宏观政策需要锚定的核心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三策合一”中结构政策方面的情况。

  陈彦斌: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结构问题,近年来加强了对结构政策的使用,旨在优化经济结构。例如,通过完善初次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等结构政策,致力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再如,通过采取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结构政策,鼓励实体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防止产能过剩产业和虚拟经济的无序发展,致力于优化总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数据库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经济结构指数为52.7,与2021年和202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1和1.6,表明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这主要得益于居民部门消费率提升带来的总需求结构改善等所带来的总供给结构改善。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加强对结构政策的使用,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

  进一步加强对结构政策的使用,并注重结构政策与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三策合一”,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更好地打破“结构黏性”和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有助于统筹各类经济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谨防各类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之间的相互掣肘。另一方面,可以使用稳定政策与增长政策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打消结构政策的后顾之忧,使得结构政策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类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有效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下一阶段的宏观政策目标和宏观政策操作,您有何建议?

  陈彦斌:第一,建议着力推动2024年GDP实际增速达到5.0%左右,以进一步向潜在增速水平靠拢。2024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预计在5.3%左右,潜在增速合理水平预计在6%左右。着力推动2024年GDP实际增速达到5.0%左右是较为可行的,也能够较好地完成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速目标。此外,还要着力引导核心CPI和PPI触底反弹,恢复到合理水平。

  第二,建议将2025年GDP增速目标设为5%以上,着力推动2025年GDP增速高于2024年。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有助于打破近年来经济增速趋势性放缓所形成的社会偏弱预期。通过提升经济增速形成经济增长和预期改善之间的适应性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预期偏弱问题。二是有助于进一步使实际增速向潜在增速以及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靠拢,使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均衡。2025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预计在5.2%左右,潜在增速合理水平预计在6%左右,5%以上的实际增速是较为理想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三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5%以上的实际增速有助于夯实我国在“十四五”末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并进一步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加强对增长政策的使用,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把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提升到2.5%左右。一是统筹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力支撑。二是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为新质生产力扫清结构性障碍。这样有助于顺利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要目标。

  第四,加强对结构政策的使用,着力优化经济结构。一是加快构筑收入分配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良性循环,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来提升居民消费率,改善总需求结构。中国居民部门的消费率比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了12个百分点左右,建议用10—15年时间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改善投资结构,提升生产性投资与民间投资占比,同时多措并举稳定房地产投资。建议用两年时间将民间投资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恢复到近五年的平均水平。三是优化债务结构,核心是降低地方政府、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的偿债压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向上结构向优”的双重目标。

  第五,在结构政策和增长政策的配合下,进一步加大稳定政策的力度。要按照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将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就货币政策而言,进一步采取降准和降息操作。建议四季度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1个百分点,并且单次降准幅度达到0.5个百分点左右;将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分别下调20个基点,并将单次降息幅度达到20个基点左右。就财政政策而言,着力提高财政支出增速并进一步加快支出进度。

  第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将科学宏观调控与有效政府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适应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为抓手,健全地方政府有效治理的体制机制,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产生注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二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国有经济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优化布局的战略性作用,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三是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预期管理机制,提升对中长期内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强劲增长效应的信心,缓解对数字技术在短期内对就业等方面可能造成冲击的担忧,夯实对中国经济短期、中期与长期的乐观预期,进而有效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有效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采访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