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10-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首要任务之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锚定目标,不断补短强弱、扬优锻长、聚势强势,加快产业链优化、竞争力提升、价值链跃升,推进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激发创新动能,筑牢产业根基,夯实市场基础,以改革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坚实力量。

  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重大领域,开展原创性、开创性攻关。对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院校和科技领军企业进行资源和组织层面的全局性谋划与统筹,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原始创新,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科技人才引育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科技人才赋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落实《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升现代化中试能力,完善中试服务平台体系。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优化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通过中试平台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解决中试共性问题,连接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创新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与方式,通过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初创型和种子期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头部企业、科研院所自设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

  加大服务支撑力度。加快建设制造业“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平台,畅通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推动制造业在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五链融通”。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研发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智能运维服务、低碳环保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密切联系,为制造业产业协同和融合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强化制造业体系完整性。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积极引导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加大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共同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做优做强做大。注重产业集群建设,聚焦集成电路、医疗装备、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制造业产业,从产业链供应链上加强上下游企业的技术经济关联以实现互补与合作,提高制造业协作配套能力和整体效率,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持续巩固我国制造业体系完备性的优势。

  提升制造业体系先进性。持续完善制造业国家标准,加大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力度,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提升制造业各环节和全过程的先进性,生产高效能、高附加值、高品质、高增长产品和服务。加大制造业产业链纵横两向的延伸幅度,实现价值链整合与跃升。以绿色低碳工业化流程再造为依托,拓宽绿色低碳技术在制造业关键领域的应用范围,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支撑传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巩固制造业体系安全性。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努力实现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破解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封锁。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坚持创新发展和规范发展并重,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健康发展。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速形成与世界产业链的共生形态,夯实我国制造业安全发展的基石。通过提升制造业对外开放度,从全球范围内吸纳最新科技,并在合作竞争中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

  畅通市场信息渠道。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健全制造业产品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在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信息认证、行业公告、市场信息公示等方面,要建立统一的平台接口。实现市场主体信息、项目信息、产品信息等各类市场信息的依法公开,降低交易的信息搜寻、议价和决策成本。积极建设一体化的技术和数据交互渠道,促进市场信息流动与共享。

  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确保市场主体依据法律制度公平、合理、有效使用生产要素和创造价值。推动生产要素在各类主体间畅通流动与高效配置,从而释放市场潜力和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现代化物流流通网络,努力实现流通网络的均衡布局和功能定位,提高流通网络体系运行质量与效率,破除制造业生产要素跨区域流通障碍,扩大生产要素流通与交换的空间范围,持续扩大制造业产品有效市场规模。

  强化质量标准引领。在《中国制造2025》框架下加强质量标准引领,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从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发力。特别是支持企业实施质量在线监测管控、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关键工艺过程控制,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加强中国品牌建设。聚焦高端智能制造、成套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加大“中国制造”品牌建设力度。以优势产业集群、头部核心企业、特色中小企业为主体,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开拓产品市场。创新中国品牌认证模式,采用“企业自主申明+第三方认证+政府监管+社会采信”模式,以国内权威认证机构为排头兵,强化认证监管和推进国际互认,将提高产品供给质量作为建设认证强国的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23YJ48D)的资助】

  (作者系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