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改革越向前推进,越需要人民的支持。人民越是支持,改革就越易于取得重大突破。惟有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障改革遵循人民性原则,才能从人民中汲取攻坚克难的无穷力量。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长期推进改革的初心和使命。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坚持了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与人民共享的重要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就需要建构最大同心圈,形成最广泛的共识。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与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只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人心齐泰山移。增进人民福祉就是最大的公约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奋力拼搏、坚定不移攻坚克难,有史以来第一次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大幅改善了民生品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6.2%,建成了覆盖全部人口的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赢得了人民的充分信赖与全面支持。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新期待,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决定》还推出了多项重大改革措施,在教育综合改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住房质量改善、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人口托育养老服务的健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这些改革举措的顺利推进与不断落实,必将更加迅速地提升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和国家治理活动,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我们始终拜人民为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实践之中,着力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要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00多项改革任务,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将顶层设计和人民的首创精神有机结合,充分依靠人民,在明确改革原则、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基层群众解放思想,大胆试、大胆闯,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创造自己的历史,书写当代中国最壮丽的改革新华章。
三、始终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需要我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时不待我的责任担当、以积极进取的主动作为,充分考虑特定发展阶段的现实条件,从保障群众基本权益出发,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要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我们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机制、合理增长机制与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只有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时俱进地提升最低生活保障线,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波动向前的,科技创新与突破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则是稳定提升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分清主次,善于实事求是地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补足发展的短板,以社会保障的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维护社会安全,强化社会治理,形成安定团结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环境。
要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就需要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只有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科技素养的增强,才能通过颠覆性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通过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从业人员收入的提高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使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尽力弥补市场失灵,竭力防止政府失范,尤其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新就业岗位的作用。人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了,中低收入群体扩大了,消费的信心就易于提振,国内统一大市场体系就易于建立起来。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在那些最近才摆脱绝对贫困的农村地区,还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有效带动社会需求,拉动社会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的制度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营造勤劳致富环境。通过政策给力和改革发力“双轮驱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强劲、更为均衡、更可持续。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上来。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27万美元,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处于世界银行界定的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只有充分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使14亿多人口大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总之,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蕴含着历史的再接续、时代的新图景,饱含人民的新期待,既需较真碰硬的闯劲,也需久久为功的韧劲。《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只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以钉钉子精神破藩篱、激活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面调动14亿多人口的积极性,形成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确保在2029年如期圆满完成我党制定的各项改革任务。
(张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马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