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2024-07-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上走得通、行得稳。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现代化建设新任务和共同富裕新要求,首先有必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剖解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以搞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推进共同富裕,方能确保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行稳致远。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理论根基上的同源性
  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共同事业,人们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前现代社会(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之后),人们虽然对富裕、公平的美好社会有诸多憧憬和向往,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限制,人类社会既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西方一些国家随之实现了现代化。但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会使一些国家实现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贫富对立、两极分化的总根源。只有生产关系的变革,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也谈不上共同富裕的实现。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使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交相辉映,最终双双都得以实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富足、美好的生活有着殷切的期盼和憧憬,《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理想、《诗经·大雅·民劳》记载的“小康”社会、《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提出的“均平”思想、《管子·治国》倡导的“富民”理念等都闪烁着“共同富裕”的理想之光。然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就如同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无数仁人志士提出和尝试了种种主张和方案,对强国富民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可惜的是,这些现代化探索和“共同富裕”主张均以失败、流产而告终。这也深刻表明,妄图通过效仿西方来实现现代化是行不通的,而没有现代化,再完美无缺的“共同富裕”构想也是实现不了的。就在中国先进分子陷于苦闷和彷徨时,马克思主义传至中国,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探索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至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既能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又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历史进程中的同频性
  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来推进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任务在变,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在变,但二者互为表里的实践样态、同频共振的发展脉络却始终没有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开始了初识相知。一方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强调“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进行了对“共同富裕”的早期实践。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当然,他也强调,“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早期探索。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进行了磨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同时推进。希望通过工业化建设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来使人民“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作出了调整,从原来追求实现单一的国家工业化,逐步转变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同时,毛泽东同志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要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平衡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关系,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展开了深入对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实践的新篇章。邓小平同志首先廓清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迷雾,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要想摆脱贫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同志立足当时我国情和发展实际,巧妙地用“小康”一词把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连接起来,提出“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为共同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建设,邓小平同志既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又提出了“先富后富”论、“两个大局”论,以更快地实现共同致富。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继续沿着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实践探索,给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实现了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协调推进“五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又乘势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制定“两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实践要求上的同构性
  现在,我们已经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各自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复杂性、艰巨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价值导向、内涵实质、发展过程以及实践要求等方面的契合点,以更好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落实落地。
  从价值旨归来看,二者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大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全体人民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群体都能够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朝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从发展维度来看,二者都坚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现代化,最终指向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也是一种全面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涵盖了物质、精神、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体现在人民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的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内容上的高度契合性,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供给共同富裕全面实现成为可能。
  从实现过程来看,二者都坚持循序渐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是很艰巨繁重的任务,需要一个长期奋斗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强国目标和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高度契合、内在统一,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就要求在推进强国建设和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尽力而为,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又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量力而行,脚踏实地,分阶段实现既定目标。强国建设和共同富裕发展阶段的同步性、时间节点的一致性,意味着强国建设每推进一步,共同富裕就跟进一步,二者经过循序渐进的发展,方能逐步得以实现。
  从实践要求来看,二者都坚持共建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奋斗,才能不断做大做好“蛋糕”,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切好分好“蛋糕”,有效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研究”(编号:FJ2023XZB03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