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将绿色低碳理念、技术、标准、管理等贯穿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始终,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居民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结构性变迁的关键时期,呈现出消费端反向决定生产端、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的显著特征,生态贯通成为基本场景,这就要求新质生产力不断强化供需衔接、产销适配、端端联通。传统的产业组织更加注重对供给侧的引导,而非对需求侧的促进;传统的市场培育更加注重对生产端的支持,而非对消费端的鼓励。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这一系统工程的复杂性越发突出,无法依赖产业端单侧发力、政府政策单一驱动实现,需要充分挖掘消费端公众参与低碳转型的潜力,以消费市场低碳转型倒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然而,公众由传统消费向绿色低碳消费升级还存在着绿色消费理念未普及、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不匹配、绿色消费行为引导机制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含碳量”,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含绿量”,以绿色低碳消费升级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生机活力,建议从“一加强、两改变、三加快”的实践路径发力。
一、规制监管“一加强”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绿色低碳消费的监管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快健全节能低碳和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绿色产品的标准管理,加强与国际标准衔接,提升绿色产品认证的知名度、美誉度。二是完善绿色低碳消费的法律规章制度,优化绿色低碳消费的激励约束政策,尤其注意加大绿色低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和保护绿色低碳品牌的创新动力。三是规范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通畅的信息公开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披露绿色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和产品质量信息,实现监督管理网络化、公开化,建立更有效的消费者投诉和预警机制,实现平台监测、风险预警,实施有效的线上监管和穿透式监管。
二、供需困境“两改变”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供需基础
改变社会公众绿色消费动力不足困境。一是综合运用媒体广告、公益活动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推广绿色消费内涵、方式与途径,加强绿色产品宣传,提升公众绿色消费的意识水平,加强公众对绿色消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认识,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低碳环保的产品。二是把握绿色消费知识积累和理念养成的黄金时机,综合运用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向青少年传达“绿色消费为荣”观念,并将绿色低碳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阶段。从青少年抓起,夯实绿色低碳为荣的国民认识基础。三是推出绿色低碳产品消费激励办法,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碳积分、适当补贴等方式激励绿色消费,鼓励企业、线下商场、电商平台建立绿色产品购买指南或绿色产品专区,提升绿色低碳产品的认可度、辨识度,有效释放和激活绿色低碳消费的潜力。
改变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现状。一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回收、再生原料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确保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低碳环保,强化绿色产品自主供给的基础和实力。二是构建并完善以高校为核心,政府、企业和社会深度参与的低碳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有条件高校做大做强低碳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需求,推动低碳专业教育由授课型向研究型、实践型、实验型等形式转变;鼓励跨国、跨校、跨学科的低碳人才联合培养,并引导人才向低碳绿色的优质企业流动。三是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挖掘和洞察公众的深层次绿色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向公众“想消费”、“愿消费”、“能消费”的绿色产品方向发力,辐射多元化消费群体,多维度布局开拓绿色消费市场,实现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有效供需匹配。四是加强绿色产品品牌培育、评价、服务与引导,明确绿色产品的品牌定位,打造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国内外影响力大的绿色产品品牌,重视多领域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产品的品质管控体系建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消费终端等全产业链绿色产品品质保障。
三、优化升级“三加快”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加快推进“以旧换新”消费模式。一是强化中央政策支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和优化金融支持,综合运用消费补贴、消费券、消费贷款贴息等多种政策工具,分阶段、分品类组织和开展以旧换新活动,推动消费市场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加快转变,营造活力持续焕发的“以旧换新”市场氛围。二是以提升便利性为核心,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畅通汽车、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链条,支持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积极发挥互联网平台渠道优势,开设线上线下以旧换新专区,简化以旧换新申请、认证流程,以绿色化、智能化的新产品替换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产品。三是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健全报废汽车和废旧家电家具等资源回收体系,支持耐用消费品生产、销售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或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上门回收废旧消费品,完善汽车、家电、家具等回收网络布局,统筹推进回收网点和集中储运点建设。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一是完善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支持政策,继续实施并完善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增加对购置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享受免征购置税优惠。二是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三是尽快制定出台新能源车辆的特殊的通行优先政策,如放开路权、不限尾号、停车优惠、过路过桥减免等,鼓励居民购买应用新能源汽车。
加快打通绿色消费引导低碳生产的衔接点。一是建立产品“碳标签”认证应用机制,围绕碳标签的标识、种类、产品目录、法律责任、监管制度等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同时,加大对碳标签的鼓励和扶持,通过财税政策、专项资金或政府采购等多种激励手段,推进碳标签制度落地,有序规范引导各地区各层级探索开展产品标签认证相关工作,在线上线下等渠道鼓励消费者购买有碳标签的绿色产品;鼓励生产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产品碳标签认证,引导其在产品或包装物、广告等位置标注和使用碳标签。二是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将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力度;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大型消费品为重点,有序推进碳足迹在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企业主动展示商品碳足迹,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三是推进绿色低碳产品生产、物流、品牌等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强化区块链、大数据、5G、射频识别等技术在绿色产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技术与设备中的推广与应用,加快建立完善的绿色产品信息追溯体系,并通过扫码等便民化追溯系统,全面准确查看绿色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相关信息,提升绿色产品透明度。
(芈凌云,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雪娇、许婷,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