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现代化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24-03-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标志,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全国人民要克服的难点所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进而全面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中国作为一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水平;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超过6.5亿吨,粮食安全进一步得到巩固夯实。
  如何在农业资源劣势的条件下,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积极、扎实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只有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地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治久安。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形态。同时,构建和完善适合国情的农业组织体系和支撑体系,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与传统的小农生产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
  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目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掌握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运用,组织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工程,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产学研紧密型研发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实际效能。积极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如现代生物育种、高效农业机械、高性能防灾减灾设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通过农业技术新突破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等有较大的提升,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聚焦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在鼓励成长性较好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同时,重点解决发育发展欠缺的农民经营组织。目前,有的地方粮食主要调出省,国家级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比例很低,大部分合作社领办人水平和能力不足,他们渴望获得学习培训机会。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培训体系,强化高质量的专项培训支持,是解决“谁来种地”难点的关键所在。
  构建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世界农业发展规律证实,农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扶持农业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需要不同的扶持模式,传统小农的扶持模式不同于新大陆农业扶持模式。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民亟待需要技术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实用性新技术的手把手教学。从县级农业技术站点看,提升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能力水平,重点是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学习掌握。借助于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形成农业人才集聚新机制,改变农业农村人才缺乏状况。借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经验,这并非照搬照抄,而是汲取有用之处,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制约顽症,为粮食安全提供更强大的制度保障。
  大幅提升农民文化科技水平。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要实现劳动者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条件,决定了农业科技应用程度和农业生产提升空间。提升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这是历史性任务。要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加快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提升工程进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