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路径

2024-03-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和绿色化(以下简称“双化”)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大趋势,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两大时代特征。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前景广阔。全球可持续创意组织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在未来十年内有潜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减少全球碳排放量的20%。中国信通院预测,至2030年数字技术可助力我国高耗能产业减少碳排放量12%—22%。因此,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提出“加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双化协同”)。同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确定在10个地区首批开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目前我国“双化协同”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数字产业以较少能耗支撑了较大的产业规模,用4.5%的耗电量产出7.6%的GDP。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2021年数字技术赋能电力、工业、交通、建筑行业减排总量分别增加了12.3%、5.4%、18.3%和3.9%。
  当前,我国“双化协同”仍面临一些难点卡点。一是“双化协同”机制路径不清。二是数字化绿色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基础科学创新供给不足,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融合度不高。三是数字赋能产业绿色转型成效不显。采用数字技术推动绿色转型的企业占比低,且转型深度受限。四是数字产业绿色化水平有待提升。五是“双化协同”要素基础不实。生态环境数据流通不畅,绿色算力有待加强,复合型人才供给短缺,金融支持力度有限。
  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深入推进“双化协同”,需从以下方面着力:
  探索“双化协同”发展路径,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一是逐步推动“双化协同”由重点行业向全行业覆盖。优先推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在“双化协同”领域先行先试,大力推广数字化零碳园区建设,带动全行业“双化”转型,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逐步推动“双化协同”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延伸。促进地区间在“双化协同”产业链环节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合理布局“双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缩小东西部地区“双化协同”资源差距。三是建立“双化协同”评价指标体系。从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传统行业“双化协同”转型、城市运行低碳智慧治理、“双化协同”产业孵化创新、“双化协同”政策机制构建等方面系统评估“双化协同”发展水平,为探索“双化协同”路径指引方向。
  加强“双化协同”科技创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动能。一是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国家层面确定“双化协同”的科研方向、战略重点、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积极搭建跨部门、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平台,促进跨学科的协作和集成创新。全面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的资金支持。二是协同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双化协同”互联共享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三是引导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场景融合推动现有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双向融合,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有机融合,加快高端芯片、超算等领域的研发突破,促进数字产业用能效率提升。加快研发和突破具有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特征的新技术,加快数字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煤发电、碳采集、碳封存等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
  推动数字赋能产业绿色转型,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载体。一是构建数字化绿色管理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对企业排放数据的统计监测、计量和数据分析。二是开展数字化绿色设计。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协同研发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推进生产源头节能减碳。三是推动数字化绿色生产。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落实产业各个环节的减碳固碳技术,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深度融合,实行生产设备能耗智能管理,支持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和跨领域配给,赋能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四是构建数字化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探索建立数据共享、资源动态优化配置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发挥本土数字科技巨头零碳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
  推进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消除隐忧。一是完善数字产业“双碳”治理体系。制定数字产业能耗与碳排放标准,提高数字企业的节碳减排意识。构建完整的数字产业“双碳”监管体系。二是统筹布局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区域资源禀赋,避免数字设施重复建设和闲置,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引导数字基建优先在能源储备丰富、气候凉爽干燥的中西部地区选址。三是优化数字产业能源利用结构。降低数字产业的煤电利用比例;加快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推进数据中心用能向新能源转换。四是推动节能降碳技术在数字产业的应用。加快自然冷源、近端制冷、液冷、高压直流供电、高效交流不间断电源等节能技术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推进通信基站硬件节能技术,智能符号静默、通道静默等软件节能技术在5G网络中的应用;加快推广机房冷热通道隔离、微模块、机房机柜一体化集成等技术在通信机房改造中的应用。五是探索建立完善的数字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绿色回收渠道,降低电子垃圾处理的能耗与污染。
  不断优化“双化协同”资源配置,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合要素。一是加快绿色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设立全国性数据确权登记平台,制定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数据开放共享,鼓励数据的合法交易,激发数据要素的创造和流通。二是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促进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等各类算力资源在国家枢纽节点的规模化建设、集约化发展。打造全国一体化的算力调度平台体系,联通区域级、省级、市级算力调度平台,促进算力资源跨地区、跨行业高效调度。推动各类算力资源并网调度,促进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积极发展绿色算力。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密对接国家“双化协同”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提高“双化”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质量,着力培养既懂数字化又懂绿色化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加强金融支持。不断提升创业风险投资规模,支持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夯实碳数据基础,推动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行,创新发展转型金融,支持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的低碳转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经济学院校长、“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张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