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2024-02-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全球面临新的动荡变革、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背景下,2024年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我国经济社会领域风险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多重风险并存且不断加剧;地方债务风险凸显且持续累积扩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扩大且潜存次生风险;企业倒闭和规模性失业风险交织显露。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多措并举提振信心,构筑房地产健康发展防线
  出台落实鼓励性措施刺激购房需求。进一步落实针对生育二胎、三胎家庭的放开限购、房贷利息优惠、提高贷款额度,下调首套和二套首付比例及房贷利率、降低二手房交易契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政策,同时加强新建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差异化释放刚需型和改善型购房需求,鼓励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低价收购、团购,加大改善型住房供给。提高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与预期,规避房地产市场销售与投资下滑。
  建立健全预售商品房社会监督机制。面向房屋交付和房屋建造质量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进一步畅通购房者对预售商品房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的实时监督,拓宽面向社会层面的购房预售资金相关信息渠道,如市县预售款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网络或移动端预售商品房建设情况查询平台等,消除信息不对称。面向购房者实施线上公示与线下抽查、过程开放与结果追责、专家辅助与一户一档等监督机制,加强消费者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消费者信任,保障消费者权益,减轻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规模压力。
  明确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职责。建立监管权责清单,提高开发商资质审查、项目审批、楼盘建造、预售资金监管账户、房屋交付等各环节的全过程专项监管力度。重点强化预售商品房资金管理,加强房企资金流动的动态监管。在防止监管不力的同时,也应防止监管过度,避免给房企造成较大的资金流动性压力。另外,住建部门、金融部门等多部门协同推进支持房企进行合理贷款和股债融资,银行与企业合作精准支持房企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减轻房企资金链压力,确保预售商品房建设资金到位及时,推进“保交付”向“保质量交付”迈进,避免逾期交付甚至烂尾、房屋质量维权等风险滋生或加剧。
  二、优化地方债务结构,协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明确各负债主体的责任划分,协同推进债务风险化解。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中央在赤字分配中可适当加杠杆支持地方,提高国债占比,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监督和指导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和债务风险预警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精准监测、精准评估和精准防控。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考核与监管,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息透明度。中央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管理,地方政府则需要完善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机制,细化统筹管理各类地方政府债务要素。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有序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进一步开发新金融工具、深耕金融新场景,为存量债务开拓投资机会,盘活存量债务,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金融支持,优化地方债务结构,缩小地区间的债务结构差异。借助再融资债券这一重要的金融工具,有序推动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协作推动债务置换和债务重组,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和用途,降低利息负担,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防范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强化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举债,防范增量债务风险。并且进一步推动市场化举债方式,完善对债务市场化的评估与交易。金融机构还需要加强对地方信用资质的审查,强化财务资金融资约束,以防范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严格限制地方专项债用途。避免人口老龄化加速诱发养老金缺口等造成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确保专项债用于养老等民生领域,或者是用于新基建等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领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强对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过程中所暴露问题的及时核查与跟进,避免债务持续累积扩大。还需要地方监管局等部门充分发挥监管、指导与服务的职能,对地方的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精准帮助与指导,提升专项债使用质量。
  三、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对中小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与监管
  对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高标准和高专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对改制或新设机构的股东资质审查(长期投资意愿、投资能力、资金来源等),强化事前审慎监管和动态监测预警。提升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参与度,建立健全股东的权利保障机制。完善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评价。提升董事会对银行发展战略、业务方向和风险防范的统筹规划。健全董事会结构,优化股权治理,有序、逐步化解高风险机构改制过程中遗留的股权分散、混乱等历史遗留问题,避免风险累积扩大。同时进一步明确监事会对银行财务及风险情况的监督职责。
  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过程的精准支持。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司法部门、金融机构、优质企业等加大对中小银行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资产收购等的一对一支援。以市场化举措引导低风险机构;以行政手段及时介入较高风险机构,“一行一策”精准干预;以兼并重组或破产清算方式处置高风险且不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机构。拓展差异化特征化的业务经营,避免大型银行业务下沉的冲击压力可能引发的次生风险。
  实施精准的内外部监管。科技赋能金融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机构的战略定位、能力水平和属地需求,给予差异化的动态监管。健全完善同业业务监管机制,增强对中小银行的约束,调整中小银行同业业务结构,规范同业业务的经营行为。同时督促中小金融机构明确市场定位、聚焦主业发展,引导中小金融机构降低同业业务的依赖度,提高对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分散能力。健全面向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信托公司的外部监管机制,加强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适度提高部分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并且加强对信托公司的差异化监管。引导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风险内部动态监管与控制,防范内部金融腐败与风险交织。
  四、加大政策专项扶持,激发市场活力和就业渠道
  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调整,加速新兴产业培育。尤其是对原本依靠旧有产业支撑的地区及企业,加大金融和税收政策扶持力度,避免企业因资金链问题出现经营困难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方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推进地方产业特色化和结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形成地区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通过以上举措统筹优化产业生态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优化消费价格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消费价格比调节促进居民消费品的替代与互补,推动消费结构调整升级,进而拉动企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改善提升,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适当扩大政策性岗位供给和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政府投资拉动增加就业岗位,开展校企合作帮扶青年群体就业,鼓励地方政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数智化转型下的劳动力素质技能提升,减缓结构性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数智信息平台,提升在线招聘、远程创业就业咨询、创业就业在线培训等服务能力。加大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的政策协同,提升就业保障力度。倡导多元就业理念,健全先进制造业对青年就业群体的吸纳机制,给予重点项目的人才引进政策与资金支持。鼓励平台经济、绿色经济等行业的创业就业。推动以数字经济优化就业创业结构与形态。
  刺激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着力激发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老年消费等领域的消费潜能,拓展消费升级空间。淘汰落后产能,在减少摩擦性失业的同时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领域拓展转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抓住发达经济体消费降级和企业降本的机会,同时积极拓展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全面推进贸易多元化发展。促进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和就业渠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消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23&ZD096)阶段性成果】
  (王建明,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喻贞,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