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信心和底气

2024-02-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当前,经济恢复关键期和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交织,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核心力量。要增强信心和底气,群策群力,有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显著的制度优势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制度优势提供了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为全面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保证。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尊重市场规律和有效发挥市场经济长处前提下,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努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和实践途径。
  在显著的制度优势下,更注重从长远战略上规划经济发展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短中长期目标有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体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动态渐进逻辑,从而以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更有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超大规模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14亿多人口和规模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大消费潜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消费持续恢复向好,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凸显了超大规模市场的显著优势,为我们抵御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充足的回旋余地。
  这种优势,有利于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消费和投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超大规模市场条件下,消费扩容提质,相应会引起投资结构的变化;同时,投资产生的新供给,也会激发新消费。由此,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动态适配,对经济发展起着压舱石作用。这种优势,有利于吸引全球资源向中国集聚,提高我国在全球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有利条件。超大规模市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市场无可忽视的魅力和商机,引得各国企业纷至沓来,分享中国市场大机遇。
  可见,超大规模市场,犹如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定海神针”,是中国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内生动力源。善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协同联动,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扩大内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稳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强经济长期向好势能,更有力度地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强大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2%,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们不仅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优势,两者相得益彰,供给和需求交相呼应,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双动力。
  强大的生产能力优势,体现了中国制造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诸多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背后是完整工业体系的使然,是强大的生产能力的具体体现,提升了中国经济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的抗压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强大的生产能力,使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中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加快发展以创新为主导、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靠支撑,有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新的增长极增长点。强大的生产能力,体现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具有既向国内市场也向国外市场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满足内外部需求。在强大的生产能力支撑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既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也有力推动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固本培基。强大的生产能力,助力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很多产品,即便具有高技术含量,只有在我国才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大规模生产,展现规模经济优势,推动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崛起。 
  丰富的人力资源夯实经济发展基石
  2023年末,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6亿,占61.3%,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但人口红利依然存在。而且,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5亿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比2022年提高0.12年。在人口年龄结构有所变化的同时,人才队伍结构优化提升,有利于在人口红利持续存在的基础上加快释放人才红利,使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并蒂双生,较好支撑经济稳定向好发展。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肥沃土壤。截至2023年末,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是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这些年来,在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下,载人航天、“嫦娥”探月、“蛟龙”下海、量子科技等一大批高科技成果争相辉映,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加速产业化,既彰显了我国科技实力,也助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发展动能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和最活跃的因素。值得指出的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既是现代文明的承载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做事的优秀传统美德。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涌现成长,汇聚起实干兴邦的磅礴伟力,始终是推动经济稳定向好的核心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