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积极作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0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当前,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就业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当前及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顺利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关键。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而发展数字经济也成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国家战略。据测算,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与此同时,在数字领域就业的数量已占全社会就业总量比重已近1/3。预计到2030年还将进一步提升,就业总人数将超过4亿人,占就业总量的一半以上。
  从理论上来说,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就业既有“创造效应”,也有“破坏效应”。数字经济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诞生了许多新的岗位。比如,在人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其中首次标注了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97个数字职业。而早在2015年,快递员等与数字经济相关联的新职业就已经被纳入了当年修订的职业大典中。
  但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破坏效应”也十分明显,一些不适用数字经济发展的旧职业被淘汰。此外,基于数字经济的灵活就业还引发了劳动关系多样化的挑战。与以往三次技术革命不同的是,数字技术革命不仅仅会替代低技术劳动力,而且还出现了向中等技术劳动者替代蔓延的趋势。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例,有可能被其替代的岗位包括了部分律师、画家、翻译、一般性科技人员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等。正是因为数字技术的这种特点,才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发挥数字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就是要使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破坏效应”,并且在扩大就业的同时还能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十五五”期间,我国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长期增长的基本面将继续存在。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数字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挖掘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潜力。为此,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技术进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而数字技术是新时期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将进一步上升,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新进展。经济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了条件。到2035年,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将比2020年翻一番,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可以预计,在“十五五”时期和未来更长时期里,低失业率、中高速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
  二是要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过程中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数字经济推动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将引发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将进一步上升,还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内部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这就对我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构性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部分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新技术的需要。因此,必须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抓手,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需要,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产业工人队伍。应对“就业极化”可能引发的“去技能化”现象,要特别注重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技能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在普通高校探索“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推广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微课程”,让大学生在获得文凭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辐射面广、普惠性强的功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突破了地域、时间、身体等方面的限制,使劳动者能够机动灵活地参与就业活动并获取收入。即便是地处偏远地区,抑或是身体上有残疾的弱势群体,也能够在数字经济中受益。这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的辐射范围,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消除“数字鸿沟”,使更多群体能够享受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四是高度重视技术伦理的建设。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人类伦理的基本要求。与大多数传统技术不同,数字技术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反技术伦理的现象,比如利用算法优势将劳动者困在算法中,或者设置隐蔽性的门槛造成就业歧视。一些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序设计未考虑到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要考虑技术使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充分认识到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就业才是技术进步的最大伦理。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根基,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和实现体面就业的重要途径。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