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并在解释和解决问题中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管是共同特征的现代化还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要求我们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的根本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回应经济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的最新理论成果,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首先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经济思想。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经济实践是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我国古代在实践中形成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财富观、“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共富观等,传之久远,愈久弥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推进建构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加强对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调查研究是了解认知人的经济行为的重要途径,是了解认知人民群众创造性经济实践的重要途径,是找到解决经济领域问题办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也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又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调查研究,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自由探索的科研不设特定目标,研究人员自主性开展科学研究,以揭示事物的本源与规律。目标导向的科研则是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人员围绕共识性问题,既分工又合作,形成研究的强大合力。建构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既要鼓励自由探索,使经济学者能够“板凳坐得十年冷”,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拓展经济学知识的边界;又要坚持目标导向,回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回应经济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推动经济学科发展。为此,要开展有组织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学科已取得的进展和贡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进行总结和提炼,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经济议题进行研判和聚焦,对我国经济学科的研究力量进行整合和分工,加强与国际经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设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经济领域数据库等。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