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与推进路径

2023-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继“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之后,党对农业农村工作新的战略部署。2035年不仅是我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而且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阶段的重要时间节点。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路径,而且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补齐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在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只有深刻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方向。通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对传统农业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学术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典型研究有乡村产业发展、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信息化等。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与传统农业相承接的概念,而且还是与时俱进的概念。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概念,它主要是通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规模化等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动农业由农业数量增长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型,促进相关政策由重视农业向农业与农村并重转变。
  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农业现代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就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管理方法从事农业生产,还包涵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效益的现代化。广义的现代化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不仅包涵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而且还包涵农村非农产业的现代化、农村生活环境的现代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本化、农产品营销品牌化和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经济社会内容。农业现代化是运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代替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农业部门由落后状态向现代状态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制度改革,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补齐农业生产短板弱项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最终使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等相适应。
  农村现代化是指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农村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活方式由传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向商品化的生活方式转变。农村现代化从属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学术界对农村现代化的研究相对薄弱。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在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为了解决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助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
  农村现代化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和农村治理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对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物的新农村”,而且还包括“人的新农村”。农村城镇化是指城乡各种优势要素不断向中心城镇聚集,中心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中心城镇规模不断扩张、质量不断提高,中心城镇经济向非农产业不断转型。农村城镇化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不断转型的过程。农村治理现代化包括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从农业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现代化奠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农村现代化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从农村社会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使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进而使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与现代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民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传统村庄向现代村庄转型,进而实现农村现代化。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内容来看,农业现代化即通过农业的发展来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现代化即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完善乡村治理等方式将传统农村变为现代乡村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规模经营、高素质劳动要素和丰富的资本要素。
  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追求的目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三个现代化”到六十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未竟的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等三个方面。
  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弱项。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完善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而且还需要完善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例如完善农业偏远地区的农业电网、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和农业生产网络等。农村完善的水、电、路、网能够畅通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先进的要素由城市向农村流动,而且还能够带动高质量农产品由农村流向城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强化农民群众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使得农业基础设施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在发挥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管护的同时,还应该建立长效机制,使得农业基础设施能够更长久耐用,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受认知水平所限,部分农民群众还没有认识到化肥、农药、地膜和激素等要素对土壤、水源的污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此外,应该采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地膜和激素等要素的利用效率,还要尊重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相应的,农业经营主体应该根据农业的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应用,坚持走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之路。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且还是党和国家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首先要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用的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还应该根据农产品结构建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的地方农业标准生产体系,进而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还需要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力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进行生产、加工和管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农业生产档案”,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实现以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全过程管理模式。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农业标准化生产应与农业科技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支农惠农政策相联系。例如,将农业标准化生产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联系,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还能够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相联系,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而且还能够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目的。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业现代化政策的演进机制、理论解析与改革取向研究”(项目编号:22BJY2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