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加入RCEP对中菲产业链合作的影响分析

2023-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迈向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因对本国农产品难以抵抗国外产品涌入的担忧,菲律宾成为最后一个宣布RCEP生效的国家。RCEP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传统领域的开放承诺,也包括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贸易新议题。RCEP在菲律宾的批准将深化中菲经贸合作,也使中菲贸易关系进入新阶段,中菲两国产业链也将面临重构。
  一、中菲产业链合作现状
  中国与菲律宾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拥有天然的经贸往来优势。自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交流,积累了较多的合作成果。近年来,即便遭遇逆全球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利影响,中菲经贸合作仍持续拓展,展现出良好的态势和巨大的合作空间。
  (一)中菲经贸合作往来频繁
  自2017年中国与菲律宾签署《中菲经贸合作六年发展规划》以来,伴随着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和菲方“大建特建”规划深度对接合作,中菲经贸合作往来频繁,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深化。2022年中国与菲律宾进出口贸易额达877.25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菲律宾与中国水果生产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互为重要的水果出口市场,菲律宾是中国香蕉、菠萝等水果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在投资方面,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1年末,中国对菲投资存量为8.8亿美元。投资规模虽排在日本、荷兰、美国等国家或地区之后,中国对菲投资流量却增长迅速,2021年达到1.53亿美元。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在菲律宾新签承包工程合作近年来也有序推进。2021年,菲律宾成为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了菲律宾桥、铁路、电站等基建项目建设,在菲承包工程总体呈现出政府间项目和商业性项目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
  (二)中菲在产业链上的关联性
  菲律宾是世界第二大群岛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拥有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农林和能源、矿产资源,还被誉为“全球英文呼叫中心之都”,拥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菲律宾的马尼拉港口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菲吸引了众多投资,电子制造业也迅速崛起。电子产品是菲律宾的传统优势出口产品,2021年出口额达到了459.2亿美元,具有产值高、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与此同时,菲律宾也是亚洲新兴汽车制造中心,然而其汽车制造业主要涵盖汽车全散件组装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等产业链中低端环节。菲律宾在电力设施、交通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较大的缺口,部分产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而中国通过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规模和创新领域均居于世界前列,拥有资本、技术等优势,不断向产业链顶端攀升。从贸易角度分析,中菲贸易额前五位的产业分别是机械电气设备、贱金属制品、纺织品、矿产品、塑料橡胶制品;从产品竞争力角度分析,中国对菲律宾优势产品包括动物产品、贱金属制品、矿产品、石材等,菲律宾对中国的优势产品包括矿产品、贱金属制品、植物产品、动物产品等,两国优势产品与贸易额前列的产品呈现高度相关的情形。综上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在中菲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中菲之间产业内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二、菲律宾加入RCEP对中菲产业链的影响
  (一)贸易成本降低加深产业链的融合程度
  根据RCEP在菲律宾生效后中菲两国间总体关税减让情况,可知两国间产品贸易最终零关税比例都在90%以上,中国对菲律宾立即零关税商品比例在67.9%,菲律宾对中国立即零关税商品比例在81.08%。中国对菲律宾的最终零关税比例为90.50%,菲律宾对中国的最终零关税比例为91.33%。RCEP在菲律宾生效所带来的关税优惠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两国间贸易成本,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促进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从而加强两国产业链联系。从具体产业出发,中菲两国对大部分产品具有很大的减税力度,诸如动物产品、矿产品、贱金属制品等,两国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最终零关税比例都在90%以上。对于其他产业,例如中方具有优势的纺织品、石材等,菲方也有很大的开放力度。此外,菲方超出原有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关税优惠范围,塑料制品、鞋靴、玻璃等产品首次向中方开放;而中方也超出原有自贸协定关税优惠范围,将部分食品以及纸制品等产品向菲方开放。与此同时,菲律宾承诺对超过100个服务部门开放市场,在电信、金融、农业和制造业等领域也给予外商明确的准入承诺。优势产业间关税降低可加强产业内贸易,扩大开放范围可加强产业间贸易,从而加强中菲两国产业间联系,加深产业链的融合程度。
  (二)原产地累积规则优化中菲产业链协作
  RCEP统一了东亚地区既有“碎片化”的自贸协定安排,区域累积的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方面都逐步得到统一。其中原产地累积规则明确了产品的原产地价值成分可以在区域内累积,除了部分特定产品外,大部分产品只要在加工过程中在属于成员国的累积增加值超过40%,便可享受对应的关税优惠。累积规则是指在确定产品的原产地资格时,把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若干国家(地区)视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域,在该经济区域内对货物进行生产加工时产生的所有价值可视为原产成分累积。累积规则扩大了成员国之间原材料和中间品生产地点选择的范围,使企业更容易满足原产地规则从而提高企业自贸协定利用率。在RCEP生效之前,中菲之间存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优惠条件,中菲两国企业可在中国—东盟区域内享受累积规则带来的优惠范围,而在RCEP生效后,中菲两国企业可在15国范围内累积,特别是RCEP累积范围包括日本、韩国,可与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形成协同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深中菲两国间产业链合作,推动构建产业链一体化。此外,RCEP累积规则规定将在五年内审议升级措施,将累积范围从货物累积扩展到所有货物和生产增值,累积规则的升格也将优化区域内产业链协调合作。
  (三)服务、投资规则将提升中菲产业链合作的效率
  关税优惠和累积规则主要针对货物贸易,事实上RCEP对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也具有较大开放力度。首先是服务贸易,RCEP服务贸易规则纳入了市场准入条款、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当地存在、国内法规等,中菲两国采用正面清单的方式规定服务行业开放领域,中方对12大类部门都作出了具体承诺,菲方承诺服务部门开放数量达100个以上,并且RCEP第八章特别规定要消除各成员国间关于服务贸易的歧视性政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投资领域,RCEP在“附件三:《服务和投资保留及不符措施承诺表》”中以负面清单的模式列出了限制投资领域,并且专门规定了国民待遇相关条款,在专业服务、速递服务、建筑及工程服务、环境服务、铁路和公路运输服务等方面做出最惠国待遇承诺,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中国在投资领域也存在突破性进展,首次在国际协定中对制造业、农、林、渔、采矿业等非服务业投资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显示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扩大开放质量的决心。服务贸易准入门槛的降低、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推动中菲两国服务业交流和双边投资,提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环节赋能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和关联性。
  三、未来合作展望
  (一)提升可能受到冲击产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中国大部分产品相对于菲律宾处于优势地位,但植物产品、油脂、矿产品等菲律宾相对于中国更有优势,RCEP生效后,这些产业将进一步对菲律宾开放,由此可能对相关企业产生冲击。为此,中国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利用行业协会、商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帮助企业认识、掌握RCEP各项措施以及生效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引导企业合理应对,特别是风险应对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要进一步采取金融支持、纾困引导的政策措施。
  (二)利用RCEP平台优化中菲产业链结构与布局
  中国在中菲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RCEP对菲律宾生效后,两国间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将强化双方在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将加速中国中低端产业向菲律宾等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中方应利用RCEP平台,一方面有序推进低端产业转移,防止因大面积产业转移而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可利用累积规则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减缓低端产业转移速度,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加强与菲律宾等国在高端制造、服务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双方在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的合作,进一步明确中菲在产业链中分工和作用。
  (三)改善营商环境加强两国行业对接合作
  RCEP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贸易投资规则,利用好RCEP深化中菲产业合作,就需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国各地方应严格实施与RCEP强制性义务对应的国内法律法规规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和发展公平审查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国内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定期对RCEP贸易和投资情况进行分行业分领域评估,针对区域产业分工布局的变动提出具体应对措施。RCEP中诸如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高标准经贸规则需要各国政府的强力落实与监督实施,中方为此召开数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RCEP实施问题。但菲方在国内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相较于中方具有明显不足,可能会对双方在贸易交流、产业对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可将RCEP、“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结合,支持推动菲方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为菲方落实RCEP相关条款提供帮助,并加强与菲方的政治、经济合作,营造良好的中菲营商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RCEP对亚太区域价值链重构的影响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号:22&ZD17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