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兴衰:基于地缘经济、城市增长、产业转型的研究》
郑荣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
当今世界,地缘经济的竞争、平衡与博弈无所不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暗潮汹涌。在复杂形势下,如何能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冲破樊笼,让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近期,独立经济学家郑荣华的新书《经济的兴衰:基于地缘经济、城市增长、产业转型的研究》试图寻找其中出路。
作者立足国内经济发展现状,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产业转型、技术转型孵化等领域提出了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作者认为,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新经济,高效整合利用区域资源禀赋,最终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中国式的“精明增长”。
《经济的兴衰》这部著作既有全局性又有系统性,全书分为四部分十六章,共40余万字。开篇第一章以地缘经济为视角,放映式叙述了15世纪以来西班牙与荷兰的崛起、荷兰“因为商业资本没有转化为工业资本”的战略性失误助推了大英帝国的崛起,从而导致了荷兰的衰退。作者以灵动的语言,故事性陈述霸权主义与地缘经济的关系,对比了美国新霸权主义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破解方案。尤其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全球债务危机与中国应对策略,作者提出了自己系统性的解读与方案,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同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债务危机等多重背景下,作者剖析入里,直面逆全球化现象与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潜在问题与底层逻辑。
“土地经济”背后真正的价值
作者以马克思的级差地租思想为基础,深度解析了土地经济背后城市级差地租的内在逻辑。作者认为,“土地财政是以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进行投资,并通过土地产品的转化实现地租或级差地租收益。从生产逻辑来看,这似乎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是,如果土地财政被异化之后就有可能出现过度商品化或泡沫化现象”。政府要获得长期的地租收益,一方面要降低居住成本形成人口集聚;另一方面要关注产业地租收益,扩大产业集群,实现土地产品的溢价收入。地租收入不仅包括土地价值,也包括土地产品带来的税收收入。比如产业用地,在计算地租收入的时候不能只统计土地出让金收入,应该是“产业地租=土地出让金收入+亩产税收收入+产值规模系数”。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土地的真实价值,摒弃收割型“卖地”的思维。
有效供给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作者提出了城市增长弹性评估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观。作者认为,当前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双重悖论:一是城市公共品投入边际效用递减与债务水平不断攀升的悖论;二是传统生产要素供给模式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悖论。作者通过分析指出,不断叠加公共投入对城市价值的影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在公共品投入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结构性过剩,因此导致资本产出效用递减,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出现的“双折”现象将削弱区域发展的效能。作者提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取决于地理空间的“广泛受益”与社会需求的“共同受益”,因此要想方设法减少低效或无效供给。同时,要从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制度改革、数字化变革、金融集聚等要素方面,重构城市发展要素来实现“精明增长”。
先立后破,新旧动能转换
作者对新旧动能转换做了详细论述,对产业转型方法与路径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首先利用中国本土市场效应与产业集聚的作用创造规模报酬递增优势。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国内消费市场逐年攀升,目前在货物贸易领域是全球第一顺差国,这得益于国内本土市场发挥的作用。中国是全球人口大国,可以利用本土市场作用形成“诱致创新效应”和“外部引力效应”。随着本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供需市场信息传递,倒逼企业进行创新,进而产生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地方政府应从创新环境、市场秩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资本市场等方面优化产业集聚。其次,政府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实现精准、科学干预产业转型。中国的产业处于水平式的“橄榄型”发展模式,即中间规模化生产能力大,高精尖技术生产和服务贸易输出两端小,处于低利润下的低端循环。哑铃式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形成竞争优势。作者认为,政府要通过科学的宏观决策、高效与科学的运行手段来干预产业的发展,要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反向干预”。作者通过对苏州、合肥、深圳等地的研究,梳理出政府对产业精准干预方法和路径。三是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区域产业转型。作者认为,区域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从两个维度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一方面,以人才、知识、技术、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等部门的价值定位及互动关系作为创新主体。作者以“合肥模式”为案例,详细剖析了政府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决策过程,以及方法和路径,为产业转型及技术孵化提供范式。
总之,《经济的兴衰》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无论是从可读性、学术性还是应用性等角度都彰显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体系与对中国经济底层逻辑的洞察能力。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加大了资源流动管控,世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合作分工体系正面临瓦解的可能,全球供应链短链、断链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引领者,前有发达国家的霸权势力干预,后有新兴经济体的追赶替代威胁,如何突破樊笼,走向革新是一项重大命题。作为一位学者,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水平层面,还体现在对国家的情怀与责任担当。正如郑荣华先生在前言里写道:“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个体诉求形成个人意志。国家意志是个人意志的集合,具有诉求整体性、行动统一性和执行公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国家意志必然是整个社会意愿的体现,也是人民所期待的目标追求。所以,正视困境,走出樊笼,必能迎来辉煌与强大。”
(作者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