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2025-02-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性手段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基本取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积极”到“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取向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在财政领域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内外部环境下,财政政策将在扩内需、稳经济、促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阅读原文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对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具体部署,为当前阶段货币政策工具的宏观战略布局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径。当前,国内较小的通胀压力和国际上美联储的宽松政策立场为我国实施适度宽松政策提供了空间。应当认识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复苏,但结构失衡问题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面统筹下的“内点解”设计,能够有效避免“角点解”可能带来的放大经济波动的副作用,有利于实现刺激经济和防控风险的动态平衡,是当前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应对短期冲击和长期挑战的重要举措。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核心在于通过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协调,推动经济实现稳中向好。为此,应当抓住总量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结构货币政策精准定向、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这三大着力点,从全局角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助力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阅读原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等政策协同发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打好政策“组合拳”。在此背景下,追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理论渊源,梳理并评析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宏观政策主张,对于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经济支撑作用,深化对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学理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